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楊偉民:應加入新的約束性限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楊偉民表示,第一是如何編訂操作性的方案性的,我說的是一個規劃的寫法,“十二五”能不能改善一些,專門就每一個重大的專題和重大問題,比如擴大消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會帶出來其他很多方面變化。
第二個問題,如何確定“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在于如何確定約束性指標,十一五規劃將目標分兩類,一個預期性,一個約束性,目前來看是非常好的創新,當時確定約束性指標涉及到公眾利益,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指標。我個人覺得,可以考慮加入新的約束限制,開發強度是一個指標,是所有的這個地區建設空間占整個這個區域的比重,包括各種道路等等。
夏斌:財政金融政策要明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建議,人大應定期對國務院的規劃進行檢查,向“十一五”規劃發問,否則是貼在墻上的。
規劃要講政治,“十二五”規劃和過去五年規劃定完以后是不是每年財政部人民銀行,我們黨組在討論每年工作和規劃兩碼事,在十一五規劃專家座談會我講,怎么辦,怎么執行這是“十二五”規劃的關鍵,要有這些,要講不是應該怎么樣,而是要講如何達到這個目的,怎么要求,怎么制度變化,這是關鍵。
第二點,為了落實這樣的狀況,我提過,人大通過兩年半,一年半必須對國務院的規劃進行檢查,我在十一五規劃發問,否則是貼在墻上的。發改委長期搞國民收入,都是搞的是投資項目什么的,而現在我們更重要的是增長方式改變,全球經濟等等。
因此這個體制下我想說的第二個問題是,可能更多在財政金融政策方面要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否則規劃里面就加上財政的話。我沒看,如果延續過去那樣,大部分是發改委講的項目民生等等,真正的機制不變化,要具體的東西,這才使規劃真正變成中國人民利益推動的計劃。
鄭京平:應明晰規劃的定位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鄭京平表示,討論研究制訂十二五規劃時,應注意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考慮“十二五”規劃面臨環境的時候需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新和舊的關系,既要注意挖掘新特點,也不能忘記舊的因素,要注意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國際與國內的關系,既要考慮國際趨勢的變化,更要考慮國內實際情況。
第二個問題是規劃定位的問題。我們制訂五年規劃時一定要進一步明確規劃的定位,明確規劃的功能。規劃到底是給中央政府制定的,還是給地方政府制訂的,還是給企業還是公民制訂的,應怎樣規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公民在規劃中的責任和義務等等。只有明確好規劃的定位才能使規劃可行。
張曙光:規劃要從強國到富民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表示,“十二五”要實現從強國到富民的轉變。不完成這個轉變,“十二五”很多問題很難解決。
一個“十二五”要從強國到富民的轉變,咱們前30年基本的戰略是以政府為主導,國有企業為基礎,以強國為目標,所以不完成這個轉變,“十二五”很多問題很難解決。
第二個要完成一個轉變,從外援工業化到內援城市化轉變,前30年基本上是外援工業化,也是世界上最能成功的工業化,哪個國家內援工業化很難成功,但是問題在于外援工業化成功以后,咱們現在出現的問題需要轉變,城市化的事情需要動我們內部資源管理,不能寄希望于外部。
第三,如果咱們政府主導,如何使得現在的相對價格關系在“十二五”能夠逐步合理化,使經濟不斷從政府所謂主導的轉變成價格作為基礎,作為很重要的參數來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