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到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低碳”這個詞語漸漸進入了國人的視野。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把低碳經濟當成救命稻草的形勢下,這股低碳經濟之風也在神州大地刮起。不論是網上關于兩會熱點的民意調查,還是媒體披露的政協委員們的提案重點,低碳經濟已經越來越受到全社會所重視。
眾所周知,政協“一號提案”關注的主題往往與當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保持高度契合,有著很強的針對性、預見性,并最終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和政策效應。從新聞中得知,備受社會關注的政協“一號提案”已經“名花有主”,這次“熱點風向標”的指向鎖定低碳經濟。
可能有人有此疑問,我只關心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學等民生問題,低碳經濟與我何干?不錯,由碳排放所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小島淹沒、災難性氣候頻發等問題,一般人很難有切身感受。但是,災難一旦發生,誰也不能獨善其身。低碳社會的建設需要低碳共識的支撐,利用兩會全民關注的效應,使低碳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機。
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國內能源稀缺的約束、環境惡化的壓力迫使我國必須徹底變革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創新,促使產業轉型,走節能環保的低碳經濟道路。另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早已把低碳經濟視為下一輪的經濟增長點,如果我們不及時發展低碳經濟,他們就可以站在“保護地球”的道德至高點上,通過碳關稅等方式限制我國進一步發展。
另外,我國已向世界做出“到2020年要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至45%”的承諾。所以,不管從自身發展還是避免外部指責的角度,向低碳經濟的全面轉型就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
可以預計的是,在地方兩會已大受熱捧的低碳經濟,其熱度必將在全國兩會中得到更大的釋放,低碳產業發展規劃的出臺進程也有望得以提速,而兩會后產業支持政策的陸續落實也將為會低碳經濟提供持續推動力。2010年不僅將會是低碳經濟政策密集出臺之年,更會是低碳經濟的起步、提速之年。
但是,在憧憬低碳經濟將為我們帶來美好生活之時,我們不得不正視其發展面臨的問題。去年很多新能源項目在各省“GDP驅動”下倉促上馬,“風能圈土地”、“投資重復建設”、“低碳概念炒作”屢見不鮮,造成風能和多晶硅等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再者,國內一些企業有“扎堆發展”的嗜好,抱著“過把癮就死”的心態從事低碳產業。這些違背產業發展規律的現象亟需遏制。
低碳經濟不是很多人認為的節衣縮食、少開一天車,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如何從國家經濟戰略層次上“碳”索中國經濟,因地制宜地發展低碳產業,期待兩會能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多清晰的思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