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要成硬門檻
尾氣要全部回收,對廢棄物進行轉化有要求
多晶硅生產到底有沒有污染?在生產過程中,多晶硅項目確實會產生四氯化硅、氯化氫等危廢。問題的關鍵在于工藝和監管。
據專家介紹,目前,國際上生產多晶硅的工藝主要有改良西門子法與硅烷熱分解法,前一種工藝占全球的80%,已經發展到第三代技術,其生產過程中四氯化硅和氯化氫能被完全回收。國內很多企業引進了這項技術,但投資和運行成本相當可觀。“大項目的環保投資就占到項目總投資的1/5,中小項目的這一比例還會更高。”
對此,工信部在征求意見稿中提出,新建項目要對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氣全部回收,同時對廢棄物進行轉化等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目前多家大型企業均稱自己的多晶硅生產項目已經實現零排放。江西賽維LDK有關人士表示,賽維廢料和氣體都是閉環系統全部回收,零排放零污染。而對于小企業來說,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有些企業投資規模非常小,根本無法建立回收系統。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大中型多晶硅生產項目也同樣存在隱患。據一位承擔過大中型多晶硅項目環評的人士透露,四氯化硅廢液,屬于危險廢棄物,處置費用很高。當時他為業主方選擇的處理方式為焚燒,但因為環保投資太大,就生產不下去了,后來企業轉移到內地去了。
作為多晶硅產業大省的江西省已經對行業的污染有所警惕。去年7月,江西省省長吳新雄批示,要求認真調研多晶硅生產的環保問題。
對此,李俊峰表示,多晶硅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染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管理和規范問題。去年全球生產了大約6萬噸多晶硅,大部分都是在挪威、美國、德國和日本這樣環境政策非常嚴苛的國家。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處理多晶硅的廢氣和副產物,不是技術上遇到瓶頸,而是肯不肯用最先進技術、愿不愿意投入成本去控制。像江蘇中能這樣肯花大力氣解決污染和能耗問題的企業在國內畢竟還不多,即使中能環保達標也是地方環保部門逼出來的。
他認為,政府更應該提高企業進入的環保門檻。環保不達標的企業規模再大都不能進入這一行業。國家制定針對多晶硅產業健康發展的引導政策,更多應該從提高環保門檻的角度入手。這也將會成為未來的政策發展方向。
標準引發行業洗牌
資本市場對多晶硅投資將做全盤考慮,對小廠投資,將會緊縮甚至全面撤退
自去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多晶硅列入具有重復建設傾向的“黑名單”之后,各地已被要求收緊多晶硅項目,地方未土建的多晶硅項目也已基本叫停。此次即將出臺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還將會卡住誰?
據了解,《標準》不僅包括企業設立、布局、注冊資本、環保要求、生產規模等內容,還包括細化資源回收、能耗等指標,以及確定行業產品質量標準,防止職業病、安全生產等因素也將納入考量。“意在抬高準入門檻,此次小型企業必將出局。”有業內人士稱,標準中對項目規模、千噸多晶硅占地面積、還原電耗、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等要求,目前,都是小企業無法達到的標準。因為對多晶硅項目而言,規模越小,回收投資所占比例反而越大。
業內人士指出,根據征求意見中的標準,國內4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只有前15家多晶硅企業“是完全符合相關要求的”。而40多家企業中,有20家左右存在環境問題,并且,少數企業由于工藝問題,能耗比較大,存在一定的污染隱患。而標準出臺后,資本市場對多晶硅投資將做全盤考慮,“包括政府限制、市場需求、國際競爭等因素,對千噸級小廠的投資,將會緊縮甚至全面撤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