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脫霾”補貼惡循環:越補貼越污染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發布時間:2016年1月4日 來源:華夏能源網
環環補貼,年年補貼;但讓人疑惑的是,似乎越補貼,越污染;越整治,越過剩。這中間的邏輯與利益勾連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霧霾鎖城,接二連三,被視為重要污染....
實確實如此,去年7月,發改委官網披露,部脫硫設施未能與發電機組同步投運,享受脫硫電價補貼但脫硫設施不正常運行等問題,十家燃煤發電企業因未按規定脫硫被罰5.19億。
國家針對火電“去污”指定的環保電價制度,不僅沒有成為一些發電企業積極減排的動力,反而成了其獲得不法利益的溫床,打著達標排放之名騙取政府補貼。華夏能源網記者梳理發現,發電企業騙取補貼的手段很多,包括數據造假、偷排、漏排等,甚至電企與第三方監測企業“串通”造假的現象也不罕見。
截止到2014年底,90%以上的煤電機組安裝了
脫硫設備,脫硝設備的安裝率則超80%。但即便如此,霧霾依舊越來越嚴重,火電的排放污染也依舊遭受攻擊。擱著環保設備不運行,可以再進一步質疑,此前上馬的這些設備是否也存在問題?
早在2012年《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公布之初,國內迅速成立了數百家脫硫脫硝公司。因各公司的起步時間、基礎皆不相同,施工水平良莠不齊。而脫硝市場在2013年才開始大規模爆發,距離標準最后執行期限2014年7月只有一年半的時間,公開資料顯示,此時還有72%的火電機組需要安裝脫硝設備。搶趕工期的情況大量出現,據公開報道,一般一臺機組的脫硝改造需要8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我國4-5個月就完工,倉促上馬。
此外,火電廠煙氣脫硫技術最早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技術,一位跨國電力環保企業工程師的分析稱,國內對脫硫工藝和布置進行了不恰當的簡化。國內幾乎所有的脫硫后的煙氣都是從GGH(煙氣再熱器)上部直接進入;部分設備的選型或質量存在問題,比較典型的是除霧器選型不當或質量不好,導致除霧余量不夠,效果不好。
對此,上海外三總經理馮偉忠接受華夏能源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火電環保領域存在的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許多企業不等技術成熟就一哄而上,“不少電廠建了很多超凈排放,但不到一兩年,問題百出。按常理,科學的東西也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一項技術,從驗證到投產,基本也要花個小五年,對吧。但現在基本等不及做詳細評價和優化,都是一窩蜂上,出現問題后造成很大的損失”。
此外,五大國有發電集團旗下的燃煤電廠脫硫脫銷除塵的改造工程“內部消化”早已不是業內秘密。“脫硫脫硝的財政補貼大都被國有發電集團拿掉了,相當于從左手換到右手,而發電集團又內部消化了,這就是一個內部游戲。”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在接受《棱鏡》采訪時如此表示。
再者,除卻火電產業本身存在的補貼問題,環保壓力下,巨額資金是否真的花在了刀刃上?
目前,全國每年消耗大約40億噸煤,約一半用于發電,一半用于工業燃燒和民用。綜合各方觀點來看,另外一半20億噸的工業燒煤、散煤才是治理霧霾的難題。其相比于發電用煤,工業用煤以及散煤的投入以及標準卻遠沒有那么受到重視。
“與火電行業相比,工業用煤、散煤燃燒領域的環保政策落實很不到位,污染防治更加緊迫。猶如一個木桶,你不去補短板,而不斷把長板加長,那是沒用的?!庇袑<抑赋觯团欧诺某杀九c環境經濟效益不適應,可能花了很大的功夫卻未必很劃算。整體評估,燃煤電廠的減排技術已經成熟,關鍵是抓投資、抓落實。從整體的環境治理來看,如果只抓電力,不抓鋼鐵、發電、建材、化工、民用等其他近50%的非發電用煤,可能最終結果是事倍功半。
還要補貼“壞孩子”?
截至目前,國家一共發放了五批可再生能源補貼。截至今年上半年,僅
光伏就已拖欠200億元,風電的補貼同樣嚴重滯后。
對能源界來說,面對霧霾,新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之爭已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統計,全球已經有大約1200項燃煤發電廠的建設提案被提出,其中超過四分之三在中國和印度。
截止2015年9月底,全國的火電裝機容量為9.47億千瓦?!澳壳耙押藴屎桶l路條的火電項目的發電能力已超過‘十三五’新增電力需求。”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近日撰文警告,如放任這些火電項目全部在“十三五”建成投產,則2020年火電將達到13億千瓦,比2015年增加3億千瓦,火電過剩會非常嚴重。由此推算,造成的投資浪費可能超過7000億元。
反觀風能、
太陽能,作為世界公認的清潔能源,長期棄風限電問題也遲遲未能解決。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甘肅、新疆和等多地限電率從之前的50%上升到70%,嚴重時甚至高達80%,而黑龍江棄風率單月最高達40%。
于此同時,補貼卻長期得不到解決。截至目前,國家一共發放了五批可再生能源補貼,最后一批是2014年8月發放,補貼的項目是2013年8月底前并網的項目。截至今年上半年,僅光伏就已拖欠200億元,風電的補貼一樣有所滯后。
從環保補貼到行業的種種表現,火電都成為被指責的對象。但即便這樣,國家大量的財稅支持也一直偏向火電,我們依舊沒有看見政策的天平在向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傾斜。
政策偏心不公,這不僅令政府倍顯尷尬,更令業內人士痛心,火電企業拿著補貼去造假,仗著國家支持不好好改進;風能、太陽能的補貼拖欠問題卻多年來拿不出一個解決辦法。
當然,并不是說火電環保補貼不應該。圍繞火電的環保改造與監管應該得到完善,不能讓電價補貼變成利潤留在了企業,要知道,國家上調上網電價補貼其增加的成本,都是消費者在掏的腰包,結果卻是減排效果未達預期。
在霧霾愈發嚴重,火電屢次成為攻擊對象,火電企業自身也應該進行反思,既然拿得多,就得做的多,亮出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同時,可再生能源補貼或許更該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