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位來自河北邢臺的朋友講,2009年當地市民進行晨練、晚游等戶外活動的人明顯增多。人們愿意走出戶外的主要原因是那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兩三年前還屬于嚴重污染的地區在近期公布的全省生態環境綜合城市考核中,污染減排綜合考核排名全省第一,節能綜合考核排名也成為全省第一。
環保為民。
環境保護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關系群眾健康和福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生活的重要表現。
必須看到,我國單位GDP能耗和排放的絕對水平仍然較高。經濟發展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瓶頸也日益突出。從發展趨勢看,一方面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和排放壓力逐漸增大;另一方面,在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背景下,能源資源等初級產品進口增多、國際市場價格上升過快會加大國內生產成本,國際上對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能耗和排放標準提高的壓力也日益增大。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和系統工程,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從推進節能減排入手促進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邢臺生態文明的可喜變化關鍵是他們做到了鐵腕治污。據了解,為搞好節能減排,邢臺提出實施成本管理這一最直接的調節手段,提高了排污單位的排污費征收標準,并要求所屬地區全面開征城市污水處理費,同時還調整了各類水源的比價關系。成本控制的倒逼機制使得各縣區領導對本區域的排污狀況的關注度大大提高,其結果是全市排污監測點在短短一年間增加了一倍,而且所有縣市都開工建設了大型水污染處理設施。
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邢臺的節能減排新舉實效顯著,核心在于通過建立有利于加快推進節能減排的外部約束機制、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交易機制,推動形成合理的能源資源價格和環境消耗成本,從而使政府的強制措施順理成章地轉成市場的內在動力,節能技術、環保產業成為市場順勢而為的必然選擇,客觀上也有助于提升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以及促進制造業結構優化,
污染減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目前,我國一些地方也建了不少污染治理設施,但由于運行管理不好,治污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地方由于缺少運行經費,治污設施成了“曬太陽”工程;一些污水處理廠為了賺錢而偷排污水,成為新的污染源。由于運行不正常,治污設施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減排作用,而且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打造良好生態文明,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下定決心、找準路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真正構建城市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節能減排體制機制,讓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