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企業家學院開展了一場關于低碳經濟的討論,專家、學者、企業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低碳經濟進行了闡述和討論。“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公眾要改變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這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為人們所認識,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何謂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爆發,自20世紀中期開始全球社會經濟以空前的速度飛快發展,與此同時,人們也關注到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改變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作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環境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08年,聯合國提出用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應對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把低碳經濟看做是拯救當前金融危機、實現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途徑。2009年的倫敦G20峰會上,各國承諾“將推動向清潔、創新、資源有效和低碳技術與基礎設施的方向轉型”。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普遍走在發展低碳經濟前面。在政策上,英美等國紛紛采取鼓勵低碳能源開發和使用的政策。比如,英國引入了氣候變化稅、碳排放貿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美國通過能源法案,對風能、太陽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項目實行減免稅收、貸款擔保和經費支持;德國規劃到2020年國內低碳產業要超過其汽車產業;日本憑借其長期積累的能源效率和技術優勢,以及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擁有的雄厚技術,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個低碳社會。
我國能源消耗高的經濟發展模式短期不會改變
當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之際,全球的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都面臨著重大調整,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是不言而喻的。盡管我們已經提出科學發展觀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盡管我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盡管我們節能減排工作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但是,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并沒有根本改變,這里有著諸多發展中的無奈與彷徨。
首先,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高經濟增長態勢和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成為世界能源的需求大國。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向后期的發展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模式對能源需求呈現快速增長,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必須通過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來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這其中必然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
其次,我國目前的能源條件決定了我國較高的能源消費模式。我國目前的能源條件是“富煤、少氣、缺油”,煤炭產量世界第一,能源供給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煤炭在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中占69%,而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只占24.2%。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據測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5%和75%。未來二十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2萬億美元,以煤為主的火電大規模發展將對環境造成直接威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