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宣布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今年,二氧化硫和COD(化學需氧量)兩項主要污染物要在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的基礎上,分別再減排40萬噸和20萬噸。
二氧化硫減排目標為何能提前實現,COD完成減排目標的前景如何,今年設定的減排目標能實現嗎?該如何正確看待未來污染物減排形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環境保護部總量控制司司長趙華林、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
歷史上的環保五年規劃都沒能完成,“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首次達到進度要求
記者:從歷史的情況看,每個五年環保規劃都沒能完成,而這次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為什么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
趙華林:你說的沒錯,歷史上的環保五年規劃確實從未完成過,這也成了我們環保人內心很痛的一點。但是,“十一五”環保規劃執行情況中期評估結果表明,“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首次達到進度要求,部分指標超額完成,主要規劃目標有望如期實現。這也是我國歷史上執行得最好的一個五年環保規劃。
能夠提前完成二氧化硫減排目標,COD減排同樣成效顯著,我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沒有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如果各地政府的發展觀念沒能轉變,如果環保沒有一整套創新的制度,都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從具體的環保措施講,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力度不斷加大、減排工程建設和淘汰落后產能取得新進展、治理設施監管得到不斷強化,直接促進了減排工作的進行。
拿目標責任考核來說,環保部建立了一整套考核預警機制,這對減排目標實現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比如,環保部對2009年上半年減排進度較慢的8省(區)發出減排預警,約談當地政府領導,進行督查指導,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吳舜澤:應該講,污染減排強化考核,責任落實到政府,層層分解、考核到人,改變了以前有總量、無控制、不考核的局面。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帶動了各項經濟、法律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到位,抓住了環保工作的“牛鼻子”,找到了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環保責任的落腳點,這是減排出效益很重要的原因。
對流域規劃的實施進行考核評估、對環境質量進行考核評估,對跨界斷面水質實施目標考核等系列措施,不僅是“十一五”規劃較好執行的經驗之一,也是未來我國抓好“十二五”污染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必須遵循的。
實現COD減排目標還有很大困難,因為在減排同時還要消化新增項目帶來的新排放
記者:根據初步統計,去年COD減排完成情況比較理想,尤其相較于“十一五”前幾年,減排出現了非常好的局面。二位怎么看這個情況,現在距離“十一五”總量減排目標差距還有多大,困難在哪里?
趙華林:去年COD減排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可以說是勝利在望,這是好的一方面。從另一方面來說,各地減排進展還不平衡,一些地方離完成減排目標還有不小差距。應該講,實現COD減排目標還有很大困難,因為一方面減排,另一方面還要消化新增項目帶來的新的排放。
同時,污水處理廠一直在不斷建設,但一些地方管網等與其配套的設施還沒有完全建成,還影響其減排效益的發揮。另一方面,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中,一些項目的開工時間較五年計劃的時間不能完全同步,也導致了COD削減的速度稍有滯后。
吳舜澤:與二氧化硫相比,COD是一種間接性、宏觀性的替代指標,這造成COD涉及的行業、因素、過程較多,減排頭緒相對較多。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每年COD新增量達到50萬噸左右,增量的壓力較大。
近年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很大,但啟動相對稍晚,隨著各項工程、結構、管理措施逐步到位,其減排效益將逐步顯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