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對于太陽能產業可謂是好事多磨,在經過了一波三折后,一度面臨“流產”的太陽能熱水器下鄉最終撥云見日,引得行業一片沸騰。不久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即將召開,作為促進低碳經濟的太陽能產業更是聚焦了眾多人的目光。但在這萬眾聚焦的背后卻是國家標準的缺失,“生產許可證制度”的一片空白,行業中近8成的企業在制造環節面臨生產效率低下、質量穩定性差的問題,如此發展下去無異于在“裸奔”,產業升級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太陽能行業集中度較低。整個太陽能行業有6000余家企業,還不包括一些沒有注冊登記的手工作坊。可以說整個行業品牌眾多,熱鬧非凡,除清華陽光、皇明等專業太陽能熱水器企業外,以萬家樂、華帝為代表的家電軍團,也開始加大力度,搶占太陽能熱水器市場。
是什么原因導致眾多企業涌入太陽能領域?太陽雨集團董事長徐新建曾一語道破:“毫不夸張地說,太陽能光熱是這個經濟寒冬中惟一保持增長的行業。”事實如此,2008年我國太陽能光熱企業整體實現了30%以上的銷售增長。相比于其它家電產品不足10%的平均利潤,利潤率可達50%的太陽能熱水器成為了家電業最后一塊“利潤蛋糕”。太陽能熱水器具有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不可比擬的節能和環保優勢,更符合未來使用趨勢,加上國家對環保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因而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現狀混亂 隱患頻現
盡管太陽能熱水器發展態勢良好,但門檻過低卻造成了很多隱患。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太陽能熱水器幾個人能造,幾百人也能做,一些手工作坊就是家庭式的,機器質量與售后服務根本無從談起。很多中小企業用粗制濫造的產品、殘缺不全的服務欺騙消費者,“坑人”現象屢禁不止。
市場反饋的信息和質檢部門抽查檢測的結果都顯示,我國太陽能熱水器的質量隱患令人擔憂。據湖南省商品質量監督檢驗所與燃氣燃具及能源產品質監站專項抽查檢測,太陽能熱水器合格率最低,僅為16.7%。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消費者協會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的消費者希望用上質量可靠、冬天照樣能出熱水的太陽能熱水器;有51%的消費者反映太陽能熱水器在冬天出現“冬眠”癥狀;63%的消費者對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整體評價為“一般”;15%的消費者對該行業評價“較低”,其中反映太陽能熱水器的產品質量較差、售后服務跟不上或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的消費者分別占49%、41%和28%。
與此同時,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河南、河北、山西、湖南、安徽、甘肅等14省市消費者協會更是聯合發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要慎購太陽能熱水器。
對此,中國太陽能熱利用委員會主任羅振濤認為,目前行業內“隱患”太陽能占據了市場的70%,行業內人士對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前景十分堪憂。
太陽能行業的混亂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監管的混亂。一位業內知名企業家抱怨道:“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領導’太多,建設部、科技部、發改委、太陽能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協會、全國標準化委員會等部門,每個部門都出臺了關于太陽能熱水器的政策法規,都想擁有管理權,但卻都沒有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 一些機構以制定標準為由,給想參與標準制定的企業設置門檻,更有甚者利用展會、論壇等變相收費。然而,目前卻沒有一個行業權威部門來統計太陽能光熱領域的銷售規模、企業數量、產業方向等第一手的精準信息,在隸屬關系上也并不明晰。
誠然,任何一個前景被普遍看好的產業,在發展初期都不可避免要經歷一段混戰狀態。我國太陽能熱水器的“軍閥混戰”階段已經到來,行業無序競爭發展態勢已經形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