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歷史車輪滾滾前進,總有一節車廂是你想上的。
對于新一輪全球產業浪潮來說,“低碳”,毫無疑問地成為許多人拼命想擠上去的那一節。
低碳經濟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產業領域,在2010哈爾濱蒙代爾國際金融與資本論壇《綠色金融與低碳經濟發展》的圓桌會議上,專家們站在全球背景下,分析了哈爾濱能夠通過低碳實現新發展的一些領域,為企業必須走“低碳”路線做出了注腳,并為哈爾濱市在發展中突破資金“瓶頸”指點出路。
新興化發展是唯一出路
作為新技術革命的引領者,新能源的成本正在持續下降。在中國,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已從4元/千瓦時下降到1元/千瓦時。同時,政府出臺的各種刺激政策強烈地拉動市場,使新能源的市場不斷擴大。從民間到國有,有關新能源的投資迅猛增長。
“以新能源引領的低碳經濟正在成為世界性的浪潮。”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說。
低碳經濟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產業領域。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與企業能源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鮑云樵提出,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哈爾濱,再也不要走重型化工業發展的老路,而是應該走新興的低碳發展道路。
與會專家不止一次提出,哈爾濱擁有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應該善加利用,將自己的特點和強項發揮出來。鮑云樵更明確地表示,哈爾濱在大力發展城市基礎建設中,可以用碳纖維替代鋼筋水泥加固混凝土結構;在發展汽車工業時,用碳纖維外殼替代金屬外殼等等。
“走新興化發展道路,是東北振興老工業的唯一出路。”鮑云樵說。
我減排,你花錢
作為發展新興工業的基點,節能減排成為老工業城市的軟肋。
“發達國家投資中國的節能減排項目,項目實施后產生的碳積分再賣給發達國家。”按瑞士南極碳資產管理公司中國區總監西克的說法,這種碳交易可以幫助中國企業進行升級改造,從而完成經濟結構的轉型。
有這樣一組數據:根據國際奧委會統計,北京奧運會期間共產生碳排放118萬噸,由于倡導“綠色出行”,減排了8026噸二氧化碳。北京奧運一年后,這8026噸碳減排指標在北京環境能源交易所掛牌交易,被上海天平車險出資27萬元購買,用于抵消該公司2004年成立至2008年底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
“一個擁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會購買碳積分”是目前中國碳交易的基礎。在中國,分別位于北京、上海和天津的3家碳交易所,其當前的發展重點不在于碳交易量本身,而在于打造一個平臺,讓愿意為減少碳排放而行動起來的企業聯合起來,一同商討并制定“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