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生態環境是西部開發的永恒主題,在陜西更是這樣。” 省環境保護廳廳長何發理開門見山,道出了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何發理說,西部大開發的十年,是我省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十年,也是環境保護工作點源污染防治轉向全防全控,實現階段性大跨越的十年,成效最為明顯的十年。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了城市環境保護、工業污染源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水環境保護、環保能力建設五大環境工程,在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優化發展,實現了藍天、碧水、生態良好、環境安全四大規劃目標。全省大中城市空氣質量持續好轉,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到2008年全部超過300天,平均321天;污水處理率由原來的不足10%達到現在的50%多;兩項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呈現持續下降的良好態勢;“一山兩水三大區塊”(秦嶺,渭河、漢丹江流域、銅川、陜北、韓城)的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全省人民關心的渭河水質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全年70%以上的時段消滅了劣五類水體;陜南漢丹江流域連年保持水質達標,確保了一江清水送北京;遏制了西部開發初期陜北能源開發區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大部分地區開始走上循環發展、清潔發展的路子;銅川、韓城、府谷等一些過去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的地區,通過分類指導、分區推進、重點突破,環境狀況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歷經十年磨礪,環境保護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保障作用越來越突出,不僅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民生工程,也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話題。何發理坦言,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得益于歷屆黨委、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特別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六大施政理念之一;得益于我省環境法制工作的不斷完善,一系列地方性法規的出臺更增加了環境執法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得益于全社會支持環保,參與環保這股眾人劃槳開大船的力量。
談及如何應對當前國際、國內和我省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對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何發理說,西部省份坐擁十分良好的生態環境,然而在全國生態文明程度排名中卻總體靠后,其根本癥結就在于發展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對資源的利用程度不高。我們必須以更高昂的斗志,開放的視野,頑強的精神,高舉生態文明大旗,繼續把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路不變,堅持對秦嶺、渭河、漢丹江、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等重點區域的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不減,陜西大發展中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子,探索環保產業發展的新路子,探索推進循環經濟、走低碳發展的新路子,探索農村環境保護的新路子,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為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實施和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持久的環境支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