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番禺的垃圾焚燒廠選址,一度掀起軒然大波。也許,硬幣的另一面,有著不一樣的風景。
“收集后的生活垃圾經過分選后,利用厭氧技術發酵形成沼氣,可以大規模地運用于城市發電。”1月13日,百瑪士環保科技集團總裁施劍對記者勾畫出另一番圖景。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生活垃圾的處理一直是困擾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的一大難題。不論是填埋處理,還是采取焚燒發電,其處理過程中可能形成的污染,一直讓人難以釋懷。
據記者了解,厭氧垃圾處理技術由于其環保性已在歐洲和日本市場被視為主流技術趨勢。與此同時,厭氧垃圾處理技術背后蘊藏的巨大的商業潛能也正在被激發出來——除了日常垃圾處理的補貼性收入外,發電收入、沼氣殘渣制肥等都正在生成真正的財富效應。
在中國市場,這項新興技術及其產業化推進亦漸露頭角。本報記者獲悉,中國首批厭氧垃圾處理項目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分別在北京、上海兩地落成。上述項目的投資方即為百瑪士。
對于大眾來說頗顯陌生的百瑪士背后是聲名顯赫的香港上市公司。2008年6月,新世界發展通過其控制的新世界策略投資斥資約2億元投資于百瑪士。2009年9月,恒寶利斥資11.56億元收購百瑪士全部股權。由于該收購以發行承兌票據支付,倘新世界策略投資悉數行使上述票據,其將成為恒寶利的第一大股東。1月7日,恒寶利建議改名為“新環保能源控股“,新世界由此正式獲得進駐這一中國內地新能源市場的資本平臺。
當然,在這場以新能源為號角的“垃圾大戰”中,新世界并不是唯一的主角。
解密“厭氧垃圾處理”
據記者了解,厭氧吸收技術應屬第三代城市垃圾處理技術,此前在我國城市垃圾的處理主要依靠填埋,直到2008年底,填埋模式占我國垃圾處理的82.7%。垃圾填埋的最大優勢是它的處理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它要占據很大的土地資源,同時,垃圾填埋處理也會產生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有惡臭、排放甲烷氣和垃圾滲濾液等。
此后,我國開始部分嘗試采用垃圾焚燒處理模式。該模式能有效實現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其中體積減量能做到80%至85%,而焚燒本身則可用于發電。到去年底,中國采取垃圾焚燒處理的占比約15%。但垃圾焚燒可能產生的二惡英污染,一直備受爭議。
在此背景下,厭氧垃圾處理技術開始走上前臺,它能夠有效實現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厭氧垃圾處理技術”的核心為厭氧消化,即在無氧條件下,將城市垃圾中的有機物成分由厭氧微生物進行降解和穩定。
該技術實施的第一步是對回收的城市垃圾進行分選處理,將其分選為可燃物、有機物、殘渣、可回收物和固體廢棄物。其中有機物則為厭氧垃圾處理技術的“原材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