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是最適合利用厭氧技術處理垃圾的國家之一,因為中國城市垃圾的有機物含量比較高,約占50%。”施劍認為,相比之下,中國城市垃圾的熱值較低,并不太適合垃圾焚燒處理。
通過厭氧吸收處理技術,垃圾中的有機物將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發電。據施劍介紹,以日處理量1100噸垃圾為例,每年能利用厭氧技術發電6930萬千瓦時。
這還不是厭氧技術的全部財富圖景。據悉,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沼氣殘渣還可以作為農業生產的肥料。施劍告訴記者:“目前,這一塊產生的收益還有限,但是增長空間巨大。”
北京、上海樣本
據施劍介紹,百瑪士早在2005年就著手準備將厭氧垃圾處理技術引入中國市場,目前其廠房建設和設備引進調試趨近完畢,“最早的兩個項目將于今年4月和7月分別在北京、上海正式啟用”。
這些也將成為中國的首批厭氧垃圾處理項目。為此,百瑪士做了多方面的準備。2005年9月,由百瑪士投資的上海普陀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正式開建,這是我國動工的第一個厭氧垃圾處理項目,項目總投資約4.6億元。
“通常一個厭氧處理廠的建設周期在兩年左右,但是我們花了約五年的時間。”施劍表示,由于它是中國的第一個厭氧垃圾處理項目,前期建設頗費周折:首先是針對中國城市垃圾的調研分析,其中包括垃圾的供給量、有機成分構成等;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厭氧處理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調試。
“在厭氧垃圾處理項目中,最大的投資就是設備引進,約占據70%。”據施劍透露。目前,普陀項目的厭氧處理設備主要來自于德國和法國公司。
而普陀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采取的則是BOT模式。百瑪士與普陀區政府簽署一個BOT協議,項目投資、設計、建設、運營均由百瑪士提供,而政府將給予百瑪士27年的特許經營權。
據施劍介紹,普陀項目在今年7月投入運營后,將達到每日1100噸的垃圾處理量。利用厭氧垃圾處理技術每年產生6930萬千瓦時,其中30%的電量自用,另外的70%出售給電網。
由于厭氧發電屬于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其電價將在標桿電價的基礎上再上調0.25元。“我們一度電賣到電網可以賣到0.6元,要高于一般的火力發電。”施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