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主持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國化學合成氮肥的過量使用事實具有多重負外部性。不僅使得肥效急劇下降,以致于威脅到中國的長期糧食安全,而且既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又影響食品質量。
溫鐵軍及其研究團隊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1月14日聯合發布了《氮肥的真實成本》報告。報告分析了氮肥生產、運輸、使用環節所產生的和所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等負外部性;還分析了氮肥行業的補貼政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成本。
“(氮肥的過量使用使得)農業現在已經變成立體交叉的污染,第二制造了多重負外部性,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有什么方式能夠解決。”溫鐵軍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溫鐵軍的觀點得到了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的認同。蔣高明14日對本報說,全國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全都被浪費掉了。
報告回顧了國內外治理農業面臨污染的思路及政策,并在發展生態農業、防治農業污染上提出了政策建議,希望為十二五規劃提供參考。
溫鐵軍說,報告是中性、客觀、有依據的,立體循環農業區替代立體交叉污染是完全可行的;只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任何政策導向支持生態農業防止立體交叉污染。
過剩的氮肥
氮肥使用量增加的初衷,是與糧食作物的增產高度相關。報告說,在人多地少的我國,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增加糧食產量,包括引進高產作物、提高復種指數、改善灌溉條件和使用化肥。
根據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研究,1949年至1998年每年的糧食和氮肥年用量的線性相關系數達到0.977。
報告說,糧食取得高產的同時,氮肥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1997年我國氮肥自給自足,到了2005年氮肥施用量已達到近3000萬噸,約為1960年的55倍;2007年氮肥過剩近1000萬噸。
原國家財政部農業司司長丁學東指出,中國氮肥施用量是美國的3倍,法國的1.5倍,德國的1.6倍。
過剩的氮的出路是釋放到環境中。報告引述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對中國北方兩個精細化農業區進行的研究說,這兩個地區屬于化肥使用量過剩的地區。北方地區每公頃地每年所使用的氮肥約為588公斤,每公頃約有277公斤過剩的氮釋放到環境中。
氮肥的過剩使用也沒有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在溫鐵軍及其團隊的實地調查中,江蘇省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僅19.9%,山東省小麥氮肥利用率僅為10%左右。
報告說,中國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素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
多重負外部性
報告說,氮肥的過量使用間接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
氮肥工業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為生產原料,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和電,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業。
報告根據中國氮肥網和《中國統計年鑒》(2007)提供的數據,2006年氮肥行業年耗天然氣、無煙煤、電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8.7%,22.1%和2.28%。
中國70%的氮肥生產以消耗煤炭為主,年均消耗能源約為1億噸標準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1000萬噸標準煤的速度增長。
而這70%的氮肥生產依靠山西晉城的優質無煙煤,而利用低質煤炭生產氮肥的技術仍未達到大范圍推廣;剩余30%的氮肥生產依靠天然氣,年消耗全國的近三分之一。
報告還指出,過量使用氮肥還對農業環境造成立體交叉的污染。首當其沖的是,投入農田的氮肥成為地下水體氮素污染的主要來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