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又一家新組建大型國企浮出水面:江蘇省環保集團,這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新成立的大型省級國有環保企業。
一、江蘇將打造全國環保產業領軍企業
11月21日,江蘇匯鴻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擬與其他投資方共同發起成立江蘇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江蘇省環保集團)。
公告稱,江蘇省環保集團注冊資本 50 億元,江蘇省屬企業匯鴻國際集團擬出資15.6億元,持股31.20%,將成最大股東。
據了解,控股股東匯鴻集團是江蘇最大的省屬外貿企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企業500強企業、中國對外貿易500強企業、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并榮登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海外榜第43位。近年來匯鴻集團逐漸跨界環保領域,2018年4月與國內
水處理行業龍頭企業中信環境成立中信匯鴻環境技術(江蘇)有限公司,2019年10月與國內固廢危廢處理龍頭企業東江環保成立江蘇匯鴻東江環保有限公司。
而其余5家本地企業股東,任意一家都是實力雄厚的國資企業,長江生態則是央企三峽集團下屬主營環保的專業子公司。陣容可謂十分強大。
出資比例及金額
事實上,江蘇省環保集團的組建此前已有端倪。今年2月12日,江蘇省國資委發布的《江蘇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19年度部門預算公開》曾提及,要抓緊組建聯合征信公司、省環保集團、省級中歐班列公司等企業。
2月22日,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黨組副書記、總經理王琳赴南京,見證三峽集團和江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當時,雷鳴山、王琳一行還實地考察了南京江心洲生態環保項目、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等多個環保科技項目或載體。
公告稱,江蘇省環保集團是省屬戰略性環保產業集團,是政府生態環境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主體,將牽頭推進實施一批事關全省發展大局的重大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在全省環境治理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整合省內相關環保資源上具有巨大優勢。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力爭要打造成全國環保產業的領軍企業。
二、央企、地企紛紛進軍環保領域
隨著我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為國家戰略,從2015年起環保行業成為市場眼中的香餑餑,加上PPP模式的盛行,環保領域的資本狂歡到來。
但到了2018年形勢卻急轉直下,受金融去杠桿、PPP清庫存、強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等多重因素影響,環保企業受到較大沖擊,部分企業出現現金流緊縮、債券及債務違約等一系列問題。東方園林、神霧環保、盛運環保、博天環境等多家民營環保龍頭企業,多次出現債務兌付危機。
正值此時,一直試圖分羹環保的國資企業有了入局的機會,雙方一拍即合,為陷入“錢荒”的民營環保企業帶來轉機。
1、中國建筑入主環能科技
2018年10月,環能科技控股股東環能投資、實際控制人倪明亮同北京中建啟明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建啟明)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中建啟明將受讓環能投資持有的環能科技1.83億股股份,交易完成后,中建啟明將成為環能科技控股股東。
中建集團方面稱,受讓環能科技股份,目的在于“通過優化上市公司管理及資源配置等方式,全面推進上市公司的戰略性發展”。
2、雄安集團入股啟迪桑德
2019年3月21日,國內環保行業的龍頭企業“啟迪桑德”發布公告稱,其間接控股股東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迪控股”)出現股權變更,雄安新區管委會、中國雄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雄安集團”)將與清華控股并列成為啟迪控股第一大股東。相關鏈接:《萬億建筑央企盯上10萬億的香餑餑,最強水軍爭霸戰打響!》
3、三峽集團接連入股北控水務、國禎環保
2019年1月18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江電力),收購了北控水務5%的股份,認購價4.29港幣(1月18日收市價),合計代價20.2億港幣,并計劃把這股份轉讓給三峽集團,而長江電力是三峽集團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主要負責管理集團資產)。
2019年9月19日國禎環保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國禎集團,擬向三峽集團下屬企業長江環保集團、三峽資本,合計轉讓所持公司15%的股份,轉讓價12.7元/股,合計12.77億元。轉讓后,國禎集團持股17.46%。
4、中國交建斥資32億入股碧水源
2019年5月6日,碧水源發布公告,公司5位實控人與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向中國城鄉轉讓其合計持有的公司337,299,406股股份,轉讓價款總計3,189,898,057.24元。轉讓完成后,中國城鄉將成為碧水源的第二大股東。而中國城鄉是中交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此外,央企之間的合作,也開始圍繞環保業務展開:
2018年,三峽集團陸續與五大建筑央企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抓長江大保護。
2019年8月7日,中國鐵建與中國
節能環保集團在中國節能大廈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8月20日,陜西環保集團與中鐵五局集團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表示,將建立長效機制,加速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真正實現互惠共贏。
9月2日,三峽集團與北京首創集團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此同時,長江生態與北京首創同場簽訂《共抓長江大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央企巨頭一連串的動作,都足以說明環保領域,將是下一個央企、地企角逐的戰場。
三、萬億環保市場,環保企業如何開拓?
當前,國家綠色發展理念“水十條”、長江大保護……十三五”期間水環境治理業務在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河口海灣水環境綜合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地下水環境污染治理等業務領域是一個黃金發展期。
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速度令人咋舌。2014年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9576億元,同比增長6%;“十二五”期間,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約4.5萬億元。據環保部規劃院測算,“十三五”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到17萬億元,是“十二五”的2倍多;環保產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重要支柱。
環保領域的未來的確是光明的,但在過去的一年,民營環保巨頭們卻因過度承攬PPP項目,遭遇了多重危機。現實證明,環保領域依靠風口、蒙眼狂奔的好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何長期可持續的活下去并紅紅火火,成為環保企業下一步最緊要的事。
據基建通大數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1月-11月,體量1億以上的生態環保項目僅48個,總金額就有1500多億。其中,廣東地區的水環境治理最為熱門。中標企業中,中國電建、中國中鐵、云南基投、長江生態的身影較為常見,且大多以聯合體形式出現。
以上足以說明: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在環保行業立足,首先資本是關鍵,背靠大樹好乘涼;第二,學會抱團,外部合作氛圍搞好;第三,加強科技研發,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有資本青睞;第四,量力而行,貪多嚼不爛。
2019年1月-11月大型生態環保中標項目
(由基建通大數據提供)
另一個問題是,與環保市場迅速發展不相匹配的是,中國至今沒有誕生一家營業收入達到千億元的環保公司。當然,這其中不確定因素在于并購,按照三峽集團大力收購或入股環保企業的勢頭,通哥認為下一個千億環保集團非他莫屬。
實在不行,“財大氣粗”的央企巨頭們,通過買買買,就可以迅速實現估值千億,占領環保領域橋頭堡,何樂而不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