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服中國購買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還是“借中國的胃口”對抗美國國內強大的反對勢力?
朱棣文中國之行背后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對于在現場的記者們來說,是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數據與表格。
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顯然沒有意識到媒體的焦點所在。在今年年初進入奧巴馬內閣之后,以鼓吹清潔能源出名的朱棣文參與了備受爭議的“碳關稅”的合唱。眼下,他又充當了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升級之后,在政治領域開路的急先鋒——繞開各種敏感話題,“氣候變化”無疑還是中美之間展開政治對話最好的開場白。
2009年7月27日,新一輪S&ED將在美國華盛頓拉開帷幕,而通往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會議的道路也正艱難展開。
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實驗室?
朱棣文此行的最大目的,與其說是“說服”中國購買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不如說是“借中國的胃口”來對抗國內對清潔能源持反對意見的強大利益集團。
眾所周知,美國眾議院剛剛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而這一法案不久之后還將面臨美國參議院的討論。
盡管對于環保組織來說,該法案承諾的10年后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碳排放量的17%這個數字,實在是低得不可接受。“這才相當于在1990年基礎上削減總額的4%。而歐洲國家的這個數字是20%。”綠色和平組織位于北京的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妥協之后的方案。”
即使經過了妥協,這個方案還有可能因為參議院的阻攔而胎死腹中,這與能源、電力和環保利益集團之間的互相博弈有關。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阻止氣候變化加劇本來應該是一個共識,但是放在利益集團的考量之中,很不幸地成為了一場零和游戲——也就是說,任何一方的獲利都建立在以其他利益團體的利益受損基礎之上,正如國家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就一定會減少化石能源的勘探和開采一樣。
除了利益的損失之外,《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還充滿著技術爭議。上述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及“能源稅”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個法案當中還規定在未來將投入600億美元用以開發碳捕獲和儲存技術(CCS技術)。這個技術的思路很簡單,捕獲火力發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并加以深埋。這樣就可以直接減少碳排放。
2007年,八國首腦會議上曾經集體向全世界倡議使用該技術,中國是它們最重要的倡議目標。然而,CCS技術自身尚未在發達國家得到全面應用,其可靠程度和經濟性受到懷疑。這次朱棣文之行,是否像人們所推測的那樣是要“讓中國充當美國清潔能源技術的實驗室”呢?
而對于中國來說,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是環保賴以發展的兩條腿,如何讓這兩條腿均衡用力,讓發展中國家不至于被某個單一技術如吞金獸一般吸取大部分環保資源,這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環保問題,而是國家的長期戰略決策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