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是導致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而建筑業的能源消耗所產生的CO2已占到全球能源消耗排量的40%。在資源方面有數據顯示,全球50%的土地、礦石、木材資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采暖、照明和通風;40%的水資源被用于建筑的維護。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呼喚著生態建筑的到來,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其中生態住宅更成為建筑師們的新寵兒。
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綜合系統效率最優的原則,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高效、低耗、無廢、無污染、生態平衡的建筑。
如今,“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城市建設和住宅建設的必然出路。那么,我們的國家和大學生們該怎樣努力呢?
國家能做的事包括:
第一,鼓勵補貼政策,推出鼓勵性質的經濟政策,調動開發商建節能建筑的積極性。例如對開發節能建筑的地產開發商進行減稅,甚至免稅的鼓勵,同時推出鼓勵企業和用戶投資節能建筑的優惠政策。
第二,加強監管力度,對達不到節能要求的建筑給予一定的處罰。
第三,扶持節能技術的開發研究,包括研制節能降耗的環保型材料,建立資源回用系統,推廣太陽能技術,開發廉價節能的生活必需品。
另外,我國西部地區具有后發優勢,尤其應該把握四川災后重建的契機,建設低碳社區、商業區和產業園區等低碳發展綜合實踐區,以促進低碳技術的集成應用。補貼建立示范性生態住宅區,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新的就業機會,而且為中國建設低碳城市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大學生能做的事則包括:首先是建立綠色交流平臺,以環境學院、材料學院、建筑設計學院為主導,建立一個交流網站,歡迎電氣、機械動力、媒體設計等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參加,分享國內外高新技術,探討研究方向等。
其次可以利用學校里的科研機會,如國家創新項目、挑戰杯等,在政府的補助下,結合已學知識,積極投入到節能技術開發研究中。
大學生們還可以征集生活中的環保小建議,如家用電器待機時要自動關電源、沖完電拔掉充電器、在馬桶水箱內放置裝滿水的可樂瓶以占據水箱容積,減少沖洗水量等,做成一本“綠色小冊”,在社區、校園發放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