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條連綿起伏的山巒之間,一江清水蜿蜒而過。從空中俯瞰,雜多縣城或紅或藍等顏色各異的民居,自西向東鋪排而去。一場疾風驟雨過后,空氣與城鎮煥然一新。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素有“瀾滄江源第一縣”的美譽,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全境均在此縣。數年前,由于當地牧民環保意識不強、政府投入資金有限等原因,雜多縣的垃圾隨處可見。
記者近日在雜多采訪時,在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看到一處別具一格的“垃圾兌換文具點”。門口張貼著兌換標準:2個塑料瓶換一支鉛筆、30個塑料瓶換一根跳繩、30斤廢紙換一個足球或者籃球……
“兩年前剛開始開展垃圾換文具的時候,每天一到中午,就有幾十個學生排隊兌換文具,后來逐漸穩定到一天5個學生左右。”兌換點管理人員宗瑪曲尼說。
“開展垃圾換文具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環保意識,同時把這種意識傳遞給家人。”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黨委書記江永次成說,未來這種垃圾兌換文具點會慢慢消失,因為雜多縣城街道上的垃圾越來越少,想撿垃圾都很難撿到。
雜多縣委宣傳部部長王澤云說,近年來,結合三江源生態保護一、二期工程的實施以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推進,雜多縣將生態保護列為頭等大事。
記者在雜多縣吉乃灘社區牧民達才仁的家中看到,在院子一角,他把家中的垃圾分為四類,一種是可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瓶,一種是有害垃圾諸如電池、過期藥品、化妝品等,還有需要填埋處理的煤灰,再有就是餐余垃圾。
雜多縣社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阿英介紹,2015年社區提出分類回收垃圾,并將吉乃灘社區作為試點,如今這項工作已在全縣9個社區全面推行。除周日外,每天都會有兩趟車在縣城流動收集垃圾,然后轉運至
垃圾處理廠。
記者在趕往雜多縣垃圾處理廠的路上,遇到一位環衛人員阿牛加義,他在公路一側腳步飛快地撿拾著垃圾,車輛從旁經過也不為所動。“從早到晚,我會在自己的負責范圍內,往返撿拾兩趟垃圾。”阿牛加義說,希望每一個來雜多的人,都想再來一趟。
“為了鼓勵牧民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我們每年會對做得好的牧民給予500元的獎勵,并且在評選五星級文明戶的時候優先考慮。”阿英說,兩年里縣城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互相感染中得到提高。
此外,根據《雜多縣瀾滄江清潔工程實施意見》,雜多縣的牧區草原上也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的新型牧區垃圾處理方式進行,逐步
凈化和改善草原環境。
阿英介紹,雜多縣每天產生的垃圾最多時達到50噸,少時也有25噸。“以前垃圾處理主要依靠填埋,現在環保人員會將諸如紙盒類、易拉罐類等進行壓制打包,然后送到垃圾處理設備更好的省會西寧統一處理。”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成立,為雜多縣的生態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正在重新對垃圾分類、收集、儲運以及末端的綜合處理開展科學的整體規劃,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綜合處理效率,將雜多打造成一座江源綠城,確保瀾滄江一江清水向東流。”王澤云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