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道,用微生物的力量分解可燃垃圾并制成固體燃料原料的日本首個“堆肥隧道式”
垃圾處理設施4月在該國香川縣三豐市啟用。加之運用了委托民間建設和運營以降低初始費用的方法,日本全國地方政府紛紛前來考察。
據報道,在高約8米、面積約4000平米的類似倉庫的廠房內,運送完成破碎的垃圾的鏟車忙來忙去。該市山谷里建成的“三豐生物質資源化中心”沒有煙囪和令人不快的氣味,乍看難以看出這里是垃圾處理廠。
據悉,垃圾通過電腦控制溫度等在6個密封槽內保存17天左右,通過微生物的力量發酵并干燥后分揀出有機物、紙張與塑料等。有機物將再次送入密封槽催生發酵進行充分利用。這樣最終殘留的紙和塑料將被壓縮并包裝,打造成固體燃料的原料。
該中心負責人鐮倉秀行介紹稱“最大的特點是不燃燒就能回收再利用”。這種方法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較少,因此在歐洲已普及。從意大利引進的機器經過反復試驗,最終修改為適合日本環境的操作步驟。
報道稱,設施內回收再利用的原料制成的固體燃料會替代在日本愛媛縣四國中央市造紙工廠
鍋爐使用的煤炭。固體燃料價格約為煤炭的三分之一。
由日本香川縣內兩家固體燃料制造公司出資的三豐市一家公司進行了該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并與三豐市簽署了20年的垃圾處理業務委托協議。該市環境衛生課的越智博臣自豪地說:“我市不直接負擔約1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億元)建設費就建成是一大益處。”
日媒指出,日本全國對此關注較高,8月前來考察的日本三重縣一名負責人談及考察的印象稱:“設備整合地非常緊湊,也沒有惡臭。很先進,對此很感興趣。”
不過,業務運轉必須有固體燃料的買方。來此考察的日本兵庫縣多可町一名負責人透露:“沒有固體燃料的穩定供應對象是最大的課題。在近期引進較為困難。”據分析,由于該設施的處理能力比垃圾焚燒爐低,人口較多的地區可能難以采用。
鐮倉稱:“可成為固體燃料供應對象的設施還有其他,比如煤炭火力發電廠等。許多地方的垃圾焚燒廠因老化而接近改建期限,希望留下實際成果,讓這種方式推廣到后續設施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