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鼓樓區溫泉街道、華大街道“首吃螃蟹”,引入專業保潔公司參與道路清掃保潔。如今,清掃保潔、垃圾收運、后端處理等環衛三環節逐步深化環衛管理體制改革,福州市場化保潔“掃”出了新天地。
清掃保潔實現轉型
光明港上,一灣河水如鏡,引來白鷺蹁躚。來自福建省美城環境有限公司的環衛工人劉小娥站在全自動保潔船頭,用網撈將漂浮的垃圾往傳送帶上送,好讓保潔船把垃圾“吃”進肚里。
“這家伙的威力可大了,能抵4艘人力小船。”劉小娥說,這是內河水域市場化后引進的設備。除了更新設備,公司在管理上也更加規范,保潔隊伍的“戰斗力”自然就提高了。在內河保潔十多年的劉小娥說,以前都不敢相信能把河面清理得這么干凈,現在越做越有信心。
說起福州的環衛市場化,要追溯到5年前。隨著城市的發展,環衛管理工作要求越來越高,舊有環衛管理體制無法滿足環衛日常管理的需要。2012年,我市啟動環衛管理體制改革,鼓樓區的溫泉、華大兩個街道成為首批試點,讓專業保潔公司參與道路清掃保潔。“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因此,我們加大了經費投入,在全市逐步推開道路清掃保潔市場化。”福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處長林長盛說。
當年12月,三環路清掃保潔公開招投標,引來全國60多家企業競標,正式拉開了環衛市場化改革大幕。至2014年3月,全市3550萬平方米的道路全面實現清掃保潔市場化,清掃向洗掃轉變,保潔經費不斷提高,還添置了高壓水車、人行道養護車、風炮機等機械化設備,大大提升了保潔效率。
在不斷總結道路清掃保潔市場化的基礎上,福州市一鼓作氣,將環衛市場化向內河水域保潔、垃圾收運等方面延伸。目前,列入環衛部門管理的73條內河已全部實現市場化保潔。
垃圾收運模式更新
“以前走在街上,經常看到工人費力地拉著板車,上面垃圾堆成小山。有時候用電動車牽引,沿途垃圾不僅跑冒滴漏造成二次污染,還埋下了交通安全隱患。”家住溫泉街道的吳阿姨說,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看不到了。
每天晚上7點半,福建省美城環境有限公司的環衛工人丁發展準時來到溫泉街道陽光白金瀚宮小區。他與同事一起,將一個個帶輪子的綠色垃圾桶拖運到小區外,一輛后裝壓縮車正等候在路邊。通過車身的自動裝置,垃圾被倒入車后的封閉式箱體內,隨后進行就地壓縮,并運往紅廟嶺。丁發展與同事對垃圾桶、路面進行沖洗后,又前往下一個小區。
“這是在中心城區采用的‘垃圾桶裝+后裝壓縮’直運模式。”福建省美城環境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周菁介紹,今年6月,鼓樓區全面取消了人力板車,密閉直運省去了使用垃圾板車、垃圾中轉站等環節,杜絕了垃圾跑冒滴漏現象,也減輕了環衛工人繁重的體力勞動。
早在3年前,福州市依托新建的福馬路垃圾轉運站,開始了垃圾收運市場化改革。這座“藏”在花園里的密閉式垃圾轉運站,沒有刺鼻的異味,也沒有嘈雜的作業聲。“曾是粗活的垃圾收運工作,現在也越來越精細化了。”在中控室里,福州新城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垃圾壓縮機操作員謝端波一邊說著,一邊操作按鈕,操縱卸料、裝箱、壓縮等全機械化環節。
在福馬路垃圾轉運站輻射區域內,統一規格的綠色垃圾桶,改變了居民生活垃圾無序堆放的狀態,人力板車、拖拉機等五花八門的轉運工具,被區間垃圾收集車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垃圾收運率大大提高。林長盛說:“如今,城市垃圾已經做到了應收盡收,日產日清。”
垃圾收運市場化還在各區因地制宜地進行著。林長盛告訴記者,明年上半年,全市將全面實現垃圾收運市場化。
環境衛生持續改觀
換了“管家”后,福州市環境衛生的改觀,群眾有目共睹。路面灰塵更少了,公共設施更干凈了,路遇保潔車和高壓水車的頻率更高了。今年暑假從北方來到福州的大學生小趙表示,福州路面標線明顯,干凈得見本色,垃圾落地幾乎能以分鐘計算,走在路上也是一種享受。
市場化也讓福州在環衛方面走到了全省前列。僅1年又3個月的時間,福州市政道路市場化改革率達到100%,主次干道機械化作業達100%,這兩個道路管理指標居全省最高水平。而通過市場化,福州積累了豐富的道路清掃保潔管理經驗。“環衛處編制的福州市道路清掃保潔標準、管理辦法、獎懲規定等,也被提升為福建省的標準。”林長盛說。
此外,在紅廟嶺,垃圾后端處理也實現了市場化。餐廚
垃圾處理廠、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項目正在推進,目前正在建設的紅廟嶺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項目完成后,市區垃圾焚燒率能夠達到100%。林長盛透露,為了進一步落實垃圾資源化、減量化處理,我市正準備引入專業企業,參與垃圾分類管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