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陸淡水資源和人均淡水資源呈逐步下降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306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淡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5,自然淡水資源短缺。
海水淡化有望成為補充優質水源的一大方向。我國海水淡化工業用途占比2/3,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9個,工程規模102.65萬噸/日。工業用水占比63.60%,居民生活用水占比35.67%。全球投產的脫鹽項目主要服務于居民用水(60%),工業用水只占到28%的比例。
2016年底《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引爆海水淡化市場大發展,而地方政府受限于用水總量的考核與環保監管趨嚴,對海水淡化的需求強度進超國家規劃。“十三五”期間國家海水淡化目標220萬噸,較2015年末增長113.59%,而天津、河北、浙江等工業大省的海水淡化規劃目標匯總起來進超國家規劃,海水淡化從國家到地方層面利益高度一致,行業邁入快速發展期。
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到8655萬噸/日,同比增長8%,我國海水淡化規模僅占其1.19%。但是,我國擁有的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為470多萬平方千米,位列世界第五,海水資源較為豐富,有較大的開發潛能。
“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裝備國際市場占有率提升10%,在政策利好促進下,我國較大的海水淡化潛能將加速釋放。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年底,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到102.65萬噸/日,按5年復合增長率16.5%,工程規模2020年可達200萬噸/日,市場空間較大。對應2020年的市場空間為200億元。
國內海水淡化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此外,我國擁有的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為470多萬平方千米,位列世界第五,海水資源極其豐富,潛能巨大。我國海淡市場規模相比國外仍然較小,反滲透和低溫多效這兩種成熟的海淡技術已在我國得到大規模應用,制水成本較高的制約因素已消除。我們估算,目前我國海水淡化項目平均成本已經低至5元左右,部分反滲透項目可能低于4.5元,相比工業用水具備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