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上半年新聞, “管道滲漏”以及“智慧水務”兩個詞儼然成為全球熱點。前者是行業現存的難題,即使是西方發達國家也仍在尋求降低滲漏率、減少水資源浪費的方法;后者是信息化時代的風口,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來實現水務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六月份,微軟舉辦的“黑客馬拉松”就集合了一批程序員來攻克水管滲漏問題,表明水漏問題已引起各界關注,“利用數字化來解決滲漏問題”的新模式正在興起。
英國泰晤士水務因水漏問題又接855萬英鎊罰單
6月14日,英國最大的水務公司泰晤士水務,因未完成2016到2017年間的減漏目標(4700萬公升/天,約其平均日產量的1.8%),被行業監管機構開出了855萬英鎊的罰單。管道管理不力是造成高水漏率的主要原因,泰晤士水務本需大規模更換管道,但數據顯示,泰晤士每年僅更換0.19%的管道,按這個比例,需要五百多年才能更換完所有管道。
宇墨觀點:泰晤士水務已經不是第一次因水漏接罰單了。實際上,早在2006年泰晤士就因同樣的問題被采取處罰措施,但至今其泄漏率仍是英國平均泄漏率的兩倍以上。泰晤士發言人宣稱是因為其管道網絡有三分之二鋪設在倫敦最繁忙和最難觸及的區域,因此大規模的更換管道干線存在破壞性。雖其言論頗有借口之嫌,但供水管道的隱蔽性、復雜性、初期規劃的不合理、后續維護投入大確實是國內外共同的問題,嚴格的管制并不治本,對逐利型的企業來說,高效、低成本、有回報的解決方案才是本質動力。
以色列水務公司Mei Carmel與英國i2O簽訂購買協議,利用數字化解決管道滲漏
6月底,以色列大型市政水務公司Mei Carmel向英國智能水務公司i2O購買了dNet 記錄裝置、iNet可視裝置和警報服務,希望以此提高水網效率,減少損耗。根據i2O裝置收集的數據, Mei Carmel可以將水壓與需求匹配,減少因壓力過度造成的管道泄漏和破裂,優化水網。
宇墨觀點: i2O是一家專業解決管道泄漏的智能水務企業,近幾年發展勢頭良好,在馬來西亞、香港等地也有處理水漏的項目。在上半年蘇伊士入股澳洲水利管網優化軟件公司時,GWI就預測水務行業將興起SaaS ( Software as a Service 軟件即服務)新模式。國內市場上水務信息處理的軟件開發商本就不多,而要將技術用于處理水漏,開發商除IT知識之外,對供水系統、應用對象(水廠等)等還要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合理設計分類、權重和評估方案。在未來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有復合型經驗、把握核心細節的開發者必然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雖然國內仍未對水漏率進行嚴格的規定,但據相關資料,內陸供水管網,尤其是縣市級城平均漏失率不低于40%,香港和臺灣的漏水率也居高不下,按照中國的用水量,因漏水造成的損失極其高昂,管道泄漏問題必然會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海內外軟件公司加入水務市場,預計國內將涌現一批專注水漏監測和優化方案的軟件開發商和硬件制造商。
烏拉圭旗艦水務PPP項目招標失敗,銀行可信度低為最大阻礙
烏拉圭政府取消了價值6億美元的BOT招標,標的為兩座污
水處理廠和1800千米的污水管道。此次招標,投標者僅有一家西班牙基礎建設公司Acciona,而政府未能與該公司達成協議,因此該交易只能關閉。業內將此次失敗歸于烏拉圭銀行的低可信度。
宇墨觀點:烏拉圭一直被認為是公共基建投入最少,設施最差的國家之一。2013年,為了鼓勵私人資金參與社會基礎建設,烏拉圭通過了PPP法案,該法案允許了私人對水務和衛生系統的參與。然而,這個國家的PPP進程卻不算順利。盡管烏拉圭聲稱自己三年完成了其他國家七年的進程,但2016年烏拉圭第一起成功的公路建設PPP項目,也僅有一家企業投標。這樣看來,此次水處理項目競標的失敗也屬意料之中。參與烏拉圭的PPP項目,可以說是一次賭博,政府的重視及競爭者的稀缺是機會,但烏拉圭銀行和政府的可靠度可能帶來風險。在這樣的起步階段,國外企業有躍躍欲試的,也有謹慎觀望的,但無論如何,企業在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合作時,切忌盲目擴張海外業務,務必做好盡職調查。
巴哈馬GE水務在Eleuthera島接第四單,BOO或助大企業開辟海外疆土
6月份,GE水處理公司拿到了在巴哈馬Eleuthera島的第四筆BOO海水淡化訂單。該訂單合同為期15年,建成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工廠會為Eleuthera島北部的約7500名居民提供每日2730 m3的飲用水。新工廠預期2018年第一個季度開始運營。
宇墨觀點: GE在BOO方面一直做得不錯,但在中國,GE、Veolia等外企現在卻處于越來越難做大的尷尬地位,鮮有外企還能以BOT、BOO運營為主業。GE在中國主要還是靠向EPC、BOT企業進行設備輸出,其投資回報率明顯不足,且技術優勢被稀釋。相比中國復雜且加速成熟的市場環境,巴哈馬這種基建落后、政府資金不足的地區,或許機會更多。在這種情況下,GE以及其他水務外企逐步淡出中國市場,在海外不成熟市場獲取BOO訂單是一個好辦法。而國內有資金實力的企業,也許也可以考慮通過BOO分得一杯羹,不過同PPP一樣,當地的法律政策環境和政府公信力,仍然是風險評估的首要任務。另外,脫離了本土優勢,如何善用自身資源和中國政府的支持去贏得訂單,仍值得深思。
印度水務市場發展迅速,欲建脫鹽廠推進海水淡化進程
6月份,印度計劃在孟買大都會區實行脫鹽廠PPP試點項目,該廠日處理量可達20000立方米。該項目每年將花費500萬美元(不計能源費)。印度在五月開始就籌劃脫鹽廠的事宜,五月中拜訪以色列,協商了海淡合作協議,6月份印度“地球科學”的負責人表示政府將開展淡化水進程。
宇墨觀點:近兩年印度在水務方面的發展非常迅速,政府逐步加強政策監管,加大對流域污水處理和市政基建的投入,同時“智慧城市”、回用水、零排放 、工業走廊等模式也進行的如火如荼。印度稅改、大量外資制造商的涌入和國內脫硝企業成功進入印度的案例(北京華電光大環境),讓海外環保企業看到了機會。而當下,印度的水處理技術仍較落后,該國項目對價格又較為敏感,因此擁有先進技術、豐富工程經驗和低成本運營的中國企業或許可以抓住這個正在快速擴張的水務改革市場。成都作為印度班加羅爾的友好城市,當地政府和企業(如興蓉環境)正在積極建立與印度在水務領域的關系,如若順利,預計更多的城市會涉足印度市場。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同中國國情有所相似,“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內企業或者可以善用這一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