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發展關注的熱點,隨著物聯網、新一代移動寬帶網絡、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城市信息化發展向更高階段的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圍繞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創新工作機制,建立人與經濟、人與社會、人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的創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通過互聯網把無處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體的智能傳感器連接起來,實現對現實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計算等智能處理技術對海量感知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實現網上城市數字空間與物聯網的融合,并發出指令,對包括政務、民生、環境、公共安全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化響應和智能化決策支持。“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其最本質的特征是能通過物聯網把信息化“數字空間”與現實城市的“物理空間”縫合在一起。
智慧城市從哪里說起?
國外智慧城市建設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島計劃”,隨后很多國家和地區開始陸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直至2010年開始在全球掀起一股建設熱潮。
中國最早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構想的是南京市,比新加坡晚了近20年。
到2011年,國內提出或者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地市開始大幅增加,出現小范圍“井噴”之勢。
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正式提出要在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這被外界解讀為國家層面已經認可智慧城市發展策略。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將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比國家頂層戰略層面認可更早的是各部委的積極嘗試和探索。
2012年5月,國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個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
2012年11月,科技部下發《關于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無錫等20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
2012年12月,住建部下發《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申報試點。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三批設立智慧城市試點,成為試點城市最多的部委。
2013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出臺《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技術指南》,包括太原、廣州在內的9個城市列入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的全國試點工作。
201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選定15個城市與歐盟合作,啟動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合作項目。
2014年5月,交通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確定在太原、石家莊等26個城市開展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2014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牽頭制定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給出了一個具體的目標:到2020年,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2015年初,智慧城市評價模型以及基礎評價標準體系的國家標準終于出臺,共包括六大標準體系。國標的出臺將會在更大程度上督促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情況,能避免當前建設中出現的盲目冒進狀況。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專門拿出一章來規劃智慧城市,標志著智慧城市形式上升為國家級戰略規劃,成為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
1 智慧交通
智能交通市場包含電子警察、卡口、交通視頻監控、交通采集與誘導、交通信號控制、交通類平臺、GPS與警用系統、出租車信息服務管理系統、客運樞紐信息化、智能公交在內的10個細分行業市場。
2 電子政務
中國主要城市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福州、青島、廈門、杭州、武漢、南昌。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36個主要城市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平均值為52.71,其中有21個城市在平均水平之上。上海、北京、廣州三個城市排名本次評估的前三位,顯示了它們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在電子政務服務方面的卓越努力。其中,上海以其雄厚的經濟基礎、信息產業基礎、人力資源優勢以及友好的電子參與服務,占據榜首位置。
3 智慧醫療
醫生工具移動化。面向醫院醫生的智慧醫療應用模式主要用于醫生之間的交流、醫學知識庫的應用和管理病患健康數據等方面。目前面向醫生的智慧醫療商業模式較難復制美國,而是以一種向醫生提供信息化服務為主的循環補貼模式,但隨著新醫改的不斷推進,或將為向醫生收費這種模式打開新局面。
移動醫療App百家爭鳴,主攻大眾用戶入口。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有望達130億元。目前這些App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大眾用戶,用于滿足尋醫問診需求;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需求;細分功能需求等。另外,移動醫療的軟件和硬件相結合將帶來市場的爆發式增長。
醫療設備可穿戴化,顛覆健康管理模式。可穿戴醫療是將傳統醫療技術與傳感器技術相結合,并輔以大數據分析而形成的交叉領域,可滿足醫療機構、醫生、大眾群體的不同需求。多家機構均對可穿戴醫療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2015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達到12億元,預計這一市場2017年將達到4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0%,發展潛力巨大。
政策紅利助醫藥電商煥發新機。隨著網售處方藥新規《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的正式出臺,處方藥網售限制逐步放開,醫藥電商市場會大幅擴大,線上零售額占比將從2%左右逐步加大至20%-30%與國際接軌。
4 智能家居
隨著中國國內社會的飛速發展,人群的經濟水平、消費能力持續提高,消費思維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居家生活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居住環境的舒適化、安全化,家居生活的人性化、智能化逐漸成為普通人家的生活要求。逐漸成長的并越來越具有智能設備消費思維和消費能力的80、90后甚至00后的年輕一代人群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人群,更是智能產品消費市場的巨大藍海。
從智能家居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方面講,過去的智能家居系統消費一直停留在高端別墅區內,靠裝修工程和智能家居項目配套銷售。現在的消費群體則明顯在向普通消費者逐漸轉移。和傳統智能家居系統相比,輕型智能家居系統引入了眾多的無線傳輸技術、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軟件應用技術,并隨著移動互聯網建設及智能終端的普及,將全面取代采用綜合布線形式的傳統智能家居系統,更好的體現
節能、環保、舒適、方便的生活理念,給人們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逐步走入大眾人群家庭。
5 智慧旅游
到目前為止,有關“智慧旅游”的概念可謂眾說紛紜,有的甚至有誤導的成分。綜合國外的相關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智慧旅游”是指以游客為中心,以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3G通信、三網融合、GIS等“智慧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移動設備、智能終端等為工具,以智慧服務、智慧商務、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務為主要表現形式,以全面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的服務需要為基本出發點,以為游客、旅行社、景區、酒店、政府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旅游參與方創造更大的價值為根本任務的一種旅游運行新模式。
從本質上看,智慧旅游是要通過新理念的導人、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模式的形成,使旅游活動的全過程、旅游經營的全流程和旅游服務的全鏈條產生智慧效應,創造智慧價值。
智慧城市未來有多智能?
伴隨智慧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和持續運營,智慧城市產業將對城市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等產生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可以說,智慧城市建設與智慧城市產業發展相輔相成,最終打造智慧城市產業鏈與生態圈,形成良性發展態勢。
智慧城市產業發展前景之一:傳統信息服務業智慧化
智慧城市是多個垂直行業智能系統聯動,從而形成的一個智慧的大系統。因此,智慧城市將推動各個縱向行業解決方案的發展,推動以服務金融、電信、企業、政府、公共事業如教育、衛生等行業為目標客戶的傳統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和提升。隨著云計算等技術的創新發展和應用,底層技術不再是門檻,基于客戶體驗的應用創新將成為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客戶為核心的應用軟件也將成為下一輪軟件企業競爭的制高點。
智慧城市產業發展前景之二:智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
智慧城市,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應對高速城市化過程中的挑戰,還可以為城市打造新興戰略產業。
以市民卡應用為例,它不僅解決了民生和城市管理的問題,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的、以個人信息服務為特征、以云計算為支撐的,融合服務民生和城市管理為一體的現代服務業。特別是以IaaS、Paas、SaaS為特征的云計算,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通過融合創新,必將孕育出多種戰略性新興業態。
智慧城市產業發展前景之三:新型智慧城市產業鏈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涉及到城市各項主體和各個領域,將構建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協同效應。例如,供應鏈為智慧城市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體系,金融為智慧城市項目提供租賃和創投等資金服務,產業園開發為智慧城市產業提供支撐環境。在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過程中,還會推動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技術企業與電信運營商、互聯網、有線電視系統等多方的緊密合作,在無線寬帶、三網融合、云計算中心、IPV6等技術領域,共同為城市通信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服務,形成互相融合的產業鏈和生態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