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和企業,在環境保護上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檔。”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6日在京表示,企業是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實施主體,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生產經營比較困難的傳統企業,在綠色發展方面,沒有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甚至存在違規和違法行為。
他是在6日召開的2017中國綠色發展論壇上做上述表述的。該論壇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綠色產業平臺中國辦公室、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新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北京基金小鎮等多家機構共同舉辦。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華首席代表鮑威爾(Ralf Bredel)也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目前面臨著一系列的環境挑戰,亟需把經濟增長和工業消耗進行分離,而這需要中國逐漸去完成現有工業的綠色化和未來大量投資綠色
新能源、綠色產業等,同時為刺激企業充分融入到綠色發展中,要制定相應參與機制。
季曉南表示,2017年5月26日-6月1日,環保部開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察,在這周內23個督查組共檢查了2459家企業和單位,發現1954家企業存在各類環境問題,占比近80%。而一年多來,三批環保督察初步立案檢查污染企業和單位15586家,罰款7.5億元,立案偵查1154件,行政和刑事拘留1075人,問責10426人,約談12386人。
“這一事實說明,在我國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任務相當艱巨,任重而道遠。在我國當前的經濟情況下,在當前的發展階段,除了嚴格地督察和懲治以外,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社會體系,防止企業濫用溢出效益來破壞環境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季曉南說。
他認為,這既需要充分發揮科技社會的監管作用,充分發揮第三方的監測作用,充分發揮環保部門的監管作用,同時也要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提升環境質量的積極性。讓環境治理主體逐步多元化,使人人都成為綠色發展的監管對象,同時也是綠色發展的監管主體。
此外,季曉南還認為,在綠色發展中,要特別注重推動金融服務綠色產業轉型,釋放綠色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金融企業積極支持綠色經濟發展,我國綠色金融加速提升,一是金融機構加大了綠色產業的投入力度,而是積極拓展綠色經濟發展的多種經濟來源。多家商業銀行推出綠色信貸業務,一批符合條件的綠色發展企業上市一批綠色債券成功發行。”季曉南說。
不過,他認為,金融企業在助推綠色發展方面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綠色經濟發展資金存在巨大缺口,據保守估計,我國需要的綠色投資達財政最多只能提供15%的資金,85%以上綠色投資需要其他資金給予補助。二是受金融脫實向虛的影響,許多社會資本追求短平快,追求高回報,而綠色項目具有前期投入較大,前期回報期較長,有些項目還具有高風險和低收益的特征。
“金融企業作為經濟組織,作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個市場主體,一方面,它要講究和注重自身資金的安全性、增值性和流動性,主動做好自身的金融風險防范工作。同時另外一方面,社會各方面又要求它積極參與和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和企業綠色轉型,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也是擺在金融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季曉南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