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金融專業吧”“我覺得還是會計專業比較穩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還是報計算機好一些”。高考之后,填報志愿成為每個高考家庭的剛性話題。不少家庭甚至要召開家庭主題會議(擴大會議)來討論孩子報考專業的問題。高考熱,一般來說,高考話題會從考試開始一直持續到新生入學。
在“擴招”政策經過18年后的今天,不少專業處于畢業等于失業的嚴峻就業形勢下,家長們對考生的志愿選擇更是“如臨大敵”。如何選擇“朝陽行業”的關聯專業,變成了眾多高考學生和家長的第二次“高考”。
環保產業已然成為風口
歷經三十年的蟄伏,有一個產業剛剛迎來了春天,這就是環保產業。近日,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在第十屆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表示,環保產業總體規模進一步擴大,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涉及環保投資將超過6萬億元。
近年來環保產業保持著較高的年增長率。隨著最嚴格環保法規實施以及部分行業增速放緩,環保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出現爆發式增長。在2015年以來我國GDP增長率持續下降的大環境下,環保產業近乎“獨領風騷”
“毫無疑問,就目前國際國內形勢而言,環保行業在將來的一個很長時期內,將是一個處在“風口”上的行業”,某環保行業資深人士如是說。“接下來,這個行業就像是十多年前的互聯網行業,將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環保行業成為國家支柱產業的同時,對人才,資金的需求將會隨之劇增”。
自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以來。環境保護成為萬眾矚目的話題,2017年世界環境日,中國更是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世界環境日主題。各知名企業如中信環境技術、各地政府環保及相關部門積極響應為中國世界環境日主題獻禮。
環保行業人才供給矛盾凸顯
據知名環保企業中信環境技術中國區人力資源負責人介紹,隨著近幾年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行業高級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日益凸顯。至2017年,環保行業的人才供給矛盾更加突出。市場機遇和政策紅利使得眾多實力雄厚的國企紛紛跨界加入,以入股、并購、成立環保子公司等方式加速在環保領域跑馬圈地。
央企和大型國企進入明顯提速,其中葛洲壩、中國石化、中國中車、國電集團等大型傳統行業巨頭都已紛紛涉足環保市場,更加加劇了原本就緊張的專業人才以及高級人員的供求矛盾。
以中信環境技術而言,企業系中信集團在水務及環保領域拓展的唯一旗艦平臺,其業務覆蓋傳統
水處理、流域治理、危廢固廢、循環經濟園區、膜制造等多領域拓展的情況下,不缺技術、不缺資金、品牌優勢明顯,唯獨人才奇缺!急需商務(市場)、設計、工藝、項目管理、運營管理、研發等各方面的高級人才。
人才的供求關系是決定就業的核心要素。在“中國夢”的大國家戰略環境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必須需要美好環境的支持,以犧牲環境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時代將愈來愈遠,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期間,環保行業將如現在的互聯網行業一般,必將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支柱行業。
2017年高考畢業生聰明的選擇——環保關聯專業
如果說在2015年以前“環境專業畢業生前途光明就業卻難”。那么在2017年以后的數十年內,環保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將出現前途光明就業也光明的“雙光明”狀態。某資深人士預測說。
就高考而言,志愿填報成為眾多考生及家長的第二次“高考”。對眾多考生而言,若能選擇處于上升爆發階段的行業相關專業,將會在未來的就業擇業中獲得相應紅利,讓職業生涯走的更加順暢。某資深人力資源人士表示,在環保產業成為風口行業,獲得國家長期紅利的當下,選擇環保或關聯行業無疑是眾多考生“聰明”的選擇。
一般高校環境類專業設置
環境學專業是個龐大的體系,分類比較多,一般來說主要包括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管理專業和環境保護監測專業等,此外,也有高校設立了大氣環境、生態環境、乃至環境法教育等系列相關專業,可以看出,國家對環境問題是相當重視的。
環境專業屬于化工類專業的范疇,在大多數人心中,化工專業就業前景不是很好,而事實上能源、信息、材料是我們人類生活發展的三大支柱,能源又是材料和信息的基礎,所以目前像化學化工類這種專業培養的人才,它的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像環境類專業隨著其自身的變化及我們研究探索的不斷深入,將會有更加深遠的發展。
環境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
環保類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據悉,環境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業前景也比較廣泛。
例如: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城市規劃與建設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及應用技術方面的工作;
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則可以就職于政府的環境規劃部門、環境資源咨詢公司或者在一些涉及化學、制造、工程、采礦、石油等領域的公司中擔任環境專業人員或工程師等;
環境保護和監測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就可以去有關的環保部門、工礦企業、大、中、技院校,科研機構等從事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環境教育、環保宣傳以及環保產業的管理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