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政策的不斷疊加,促使環境監測產業持續升溫,不管是環境保護部發布的《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總則》《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火力發電及
鍋爐》以及《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造紙工業》,還是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都為環境監測市場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與此同時,環保稅法2018年開年征收,企業減排數據將是決定企業是否能夠減稅、或者繳納以及需要繳納多少稅的關鍵,即征稅要有監測數據,進而促使環境監測設備、技術和服務都將成為環保產業的新熱點。
密集利好政策及爆發性需求增長正在幫助環境監測市場不斷壯大,迎來新機遇。有機構預測,“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產業的市場空間將超1200億元。從近期的市場反饋來看,也驗證了環境監測產業的異軍突起。目前監測板塊走勢持續走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91.54%,有望成為下一個大的風口。
搶抓機會才能贏得發展先機。基于環保監測產業的巨大價值,不少企業已經紛紛試水環保監測領域,通過并購、融資、增資、持股等形式開啟擴張之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企業共有約200家,高端分析儀器主要被德國西門子等外資企業占領,內資企業主要參與中低端分析儀器市場,大部分企業從事廢氣、廢水、環境空氣、地表水等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的研制、生產、安裝、運營(含集成商)。其中,約有120家企業生產廢氣在線監測系統,約有80家企業生產廢水在線監測系統。
隨著環境監測市場從“污染源監測”為主向“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轉變,行業公司也將由監測設備銷售向提供環境監測服務轉型,未來,擁有較多運營設施,能提供優質數據與污染物分析、溯源等高端技術的監測企業有望分享更多蛋糕。
環境監測是治理環境污染、衡量環境質量、檢驗治理效果的基礎。未來,隨著國家對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要求的提升、環保執法監管的加強,海陸空一體化監測網的建設、第三方運營的引入、“互聯網+環境”業務的開展,環境監測行業勢必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針對當下行業發展趨勢,環投匯建議,重點關注VOCs監測和重金屬監測領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