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大理州保護治理洱海“七大行動”指揮部了解到,為加強洱海保護治理,有效解決生活垃圾對洱海產生的面源污染問題,大理市積極探索城鄉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處置一體化模式,建成了一套覆蓋城鄉的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處置系統,較好地實現了大理市城鄉生活
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治理目標。
大理市生活垃圾處置城鄉一體化系統工程建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鼓勵社會投資,形成了城鄉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監管一體化模式。即采取“戶保潔、村收集、鎮運輸、市處理”的層級管理模式。農戶負責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掃和衛生保潔,并將生活垃圾收集后定時定點交送至垃圾收集承包人;各村組的垃圾收集承包人定點定時將農戶垃圾及職責范圍內的村莊道路、綠地和其他公共場所等所屬行政區域內的垃圾收集并清運到垃圾收集中轉站;進入中轉站的生活垃圾由各鄉鎮或專業承包經營主體按相關要求將垃圾打包壓縮后統一運送至垃圾焚燒處理廠。最后,由當地政府依托海東垃圾焚燒發電廠負責進行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相關費用由州市財政負擔。
據悉,投資4.2億元的第二(海東)垃圾焚燒發電廠于2013年2月28日投產并網發電,對生活垃圾實行焚燒發電,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一期規模為生活垃圾日處理量600噸,年發電量8160萬kWh,二期新增規模垃圾日處理量600噸,發電裝機容量12MW。“目前日接收處理生活垃圾800余噸,較好地實現了大理市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治理目標。”項目負責人介紹說。
目前,大理市513個自然村按大村2名、小村1名的標準聘用了634名農村垃圾收集員,購置了111輛垃圾收集車、1002個垃圾收集箱并配發到各鄉鎮使用,建成了挖色、喜洲、南區、上關、古城、北區、滿江、鳳儀、東城、海東10座垃圾中轉站和垃圾收集清運處理信息化監管中心并投入使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