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公眾對于
垃圾處理和垃圾管理方面的各種疑慮和以訛傳訛,不能僅靠專家解釋、政府宣傳,而是靠規則——公開透明。
“公開透明”常常作為定語,出現在各種規則或制度的前面。
現實生活中,人們更期待這是一種狀態,尤其在那些涉及生存生活權益的領域。這很符合人性的常態:每一個人都愿意與通透的人相處,而不是生活在疑慮和猜測中。
我們出發去采訪長株潭地區首座垃圾焚燒廠,是因為一位環保人士在這個名叫金利亞的環保科技公司實地勘察后,發了一篇題為“每一個垃圾焚燒廠都需要一場公益訴訟”的文章。采訪出人意料地沒有任何障礙,而無障礙的采訪也讓我得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判斷。比如,公益訴訟不是為了搞垮一個企業,最好的釋疑解惑方式就是敞開門讓人來看,尊重知情權就是尊重法律、尊重自己,等等。
此前對于垃圾焚燒廠是什么樣子、能夠做成什么樣子,我沒有任何具體的印象,卻和其他懷有“鄰避心理”的人一樣,生怕哪一天自己身邊會出現這么一個“怪物”。
因此,很可能,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座敞開大門、自由參觀的垃圾焚燒廠——尤其是在垃圾圍城的現實語境下。現在,生活在金利亞附近的居民,不僅沒有聞到各種傳說中的“臭氣”,也不會每天派人去“盯著”爐溫和各種指標。
霧霾季節,我們生活在橙色、藍色、黃色乃至紅色的各種預警中,雖然導致霾的因素非常多,但各種禁而不止的露天焚燒垃圾,會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自己是如何生活在各種悖論之中——我們從來不會去主動阻止這些行為,因為我們設想不出關于垃圾處理的更好解決之道。
經歷公益訴訟進行各種改進的金利亞公司身上有著不少樣本意義,核心啟示是:消除公眾對于垃圾處理和垃圾管理方面的各種疑慮和以訛傳訛,不能僅靠專家解釋、政府宣傳,而是靠規則——公開透明。
公開是一種規則,透明是一種境界。在公開的規則之下,任何垃圾焚燒發電廠都應該有敞開大門讓人來看的“資本”和“讓人說話天塌不下來”的底氣。顯然,所有的技術問題在規則面前,其實都是小問題。而在活生生的樣本面前,各種疑慮才會煙消云散。
由此想起,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垃圾焚燒廠,居然設立在風景如畫的荷蘭。
荷蘭AEB公司垃圾焚燒發電廠是世界上設計處理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日焚燒處理垃圾規模為4492噸,承擔處理阿姆斯特丹市以及19個鄰近市鎮產生的所有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和商業垃圾,與此同時,每日從英國和德國進口1000噸垃圾進行處理。
這座年發電量10億千瓦時、占荷蘭總發電量1%的垃圾焚燒廠,爐渣等回收利用率高達99%,每年爐渣分選回收17740噸鐵、2595噸有色金屬,每年從垃圾中回收的銀,相當于荷蘭市場上在售總量的10%。
在金利亞,廠長也向我們提供了類似的數據,但他也坦承,與歐美先進的同類企業相比,他們的一些指標還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只要真正按照“國標”建設、管理和運行,每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大門都可以向公眾打開。這一點,與金利亞和平共處的村民們已經給出了答案。
將垃圾焚燒廠的大門大大方方地打開,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還可以努力更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