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日前正式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這一文件對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提出了極高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受“土十條”如期落地和高目標刺激,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駛入發展快車道,市場投資前景看好。
土地污染狀況不容樂觀 發展土壤修復刻不容緩
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的方式。
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土壤污染情況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2014年,實際調查面積的630萬平方公里面積中,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 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 1.1%。我國嚴重土壤污染區就達320個,約548萬公頃。此外,我國至少還有近3000萬公頃的污染土地,包括接近2000萬公頃耕地受重金屬污染,500萬公頃土地受石油污染,200萬公頃土地受礦區污染,5萬公頃土地受固體廢棄堆放污染。
然而,長久以來,土壤修復工作未能受到足夠重視,這進一步導致土壤污染問題惡化,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向環境問題宣戰,發展土壤修復行業刻不容緩。
土壤修復存技術與資金瓶頸 三類操作模式優缺點分析
我國土壤修復占國內GDP的比例不到0.01%,遠低于歐美市場0.3%的發展水平。土壤修復工作技術難度大,所需資金多,這制約了其產業規模。
技術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或應用還處在試驗階段;其二,我國各地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污染程度都不盡相同,土壤污染的檢測和治理技術還不成熟。
資金方面,目前國內土壤修復工作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市場融資項目少,資金成為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另一大阻礙。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正積極探索土壤修復行業操作模式,目前已經有EPC模式(工程總承包模式)、BOT模式(建設—運營—轉讓模式)以及PPP創新模式(公私合作模式)三種,這三類操作模式各有優劣(見圖)。
綜合來看,PPP模式在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了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調動企業在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積極性,有利于土壤修復工作全面快速展開,盈利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土十條”利好 千億元土壤修復市場前景可期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工作由政府主導,每年維持在50億元的市場空間。今年“土十條”出臺,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在土壤修復行業投資25000 億元,平均每年5000億,以支持重點支持推廣土壤修復試點項目。2016年土壤修復市場迎來拐點,50億到5000億的變化,行業業績彈性極大。
業界預計,“土十條”中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遠超大氣污染治理和污
水處理市場,接近10萬億元存量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有效市場規模。
在此利好條件下,土壤修復行業將迎來投資熱潮。從污染源的角度分類,土壤修復重點包括工業污染場地恢復、礦區治理及其所相關的水污染治理以及農田污染治理三方面工作。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10萬億存量市場中,耕地領域將獲得8.45萬億元市場,工業污染場地約為0.44萬億元市場,礦區則為0.25萬億元市場。
2000多億元有效市場中,耕地市場將有1000億元,工業污染場地約為748億元,礦區約為390億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