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
太陽能光熱發電和
光伏發電作為太陽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其發展前景備受業界關注,由此也引發了兩者孰優孰劣的爭論。
一、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原理及其優缺點比較
(一)光伏發電
光伏發電是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吸收入射的太陽光,產生電子-空穴對,在半導體p-n結內建電場的作用下,電子、空穴分別向正負兩個電極運動,以此形成電流。它由組件陣列、逆變器、控制器等組成。根據所使用的電池組件類型不同,又可分為晶硅電池、薄膜電池、聚光電池等。
光伏發電的主要特點在于可作為分布式電源,安裝在負荷中心,無需遠距離輸送,就地發電就地使用。同時,可模塊化安裝,規模大小隨意,可安裝于屋頂和墻面,不占地,光伏出力與白天用電高峰相重合,既可享受峰值電價也可為電網削峰。
(二)光熱發電
光熱發電是利用發射鏡等聚光系統將太陽能聚集起來,加熱某種工質,然后經過換熱交換器產生高溫高壓的過熱蒸汽,驅動汽輪機并帶動發電機發電。它由聚光子系統、集熱子系統、發電子系統、蓄熱子系統和換熱子系統五部分組成。根據聚光子系統的不同,太陽能熱發電又分為槽式發電、塔式發電、碟式發電等。
光熱發電的特點是,先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再進行發電,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抑日照波動,對電網相對友好,同時熱能可以有效儲存且具有一定的經濟性,熱源可與火電等熱電廠互補,提高發電小時數和調峰,并提供可供調度的電力。
(三)優缺點比較
光熱發電投資成本遠高于光伏電站。目前我國建設的大型光伏電站單位造價約為8000元/千瓦,光熱約為22000元/千瓦,美國的光伏電站則為2400-3000美元/千瓦,光熱約為5100-6200美元/千瓦,光熱造價基本上是光伏的2-3倍。此外,光熱電站對規模的敏感度較高,只有在規模足夠大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實現經濟效益。同時,其整體投資門檻較高,百兆瓦電站投資需要近5億美元。正是由于光熱電站的投資大、風險高,即使達到平價上網水平,與光伏電站相比,其投資者還是非常少,這在客觀上也會相應延緩其成本下降。光熱電站對建設條件要求較高,光伏的安裝彈性則相對較大。太陽能熱發電主要安裝在太陽能直接輻射(DNI)較好的地方,沙漠地區是最好的選擇,但這些地方往往較為偏遠,電力需求較弱,需要為其建設輸電通道將電力送出,這不僅會增加成本,并且也只能享受發電側電價。同時,由于光熱電站屬于跟蹤系統,對當地氣候條件要求也比較高。光伏電站則可同時利用直射光和散射光,安裝區域選擇較大,比如可安裝在負荷中心、屋頂或工業廠房上,享受用戶側電價。因此,相對于光熱電站,它以發電側電價出售會更具競爭力。
光熱電站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對環保的要求也較高。根據美國現在光熱電站的建設情況,每MW大概需要40-50畝土地,幾乎是光伏電站的兩倍,并且要求土地十分平坦。在用水方面,雖然光伏和光熱都需要水對組件或鏡面清洗,但光熱電站還需要額外的水用于冷卻,耗水量約為2.9-3.2升/kwh,幾乎是天然氣發電的4倍。雖然現在也在開發干法冷卻技術,比如,用空氣冷卻可以解決水的問題,但一方面是技術尚未成熟,另一方面可能降低發電量,并增加大約3%-8%的發電成本。此外,由于光熱電站占用空間較大,會對當地的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等造成影響,也容易引發環保爭端。
二、太陽能光伏和光熱電站發展現狀
(一)光伏裝機規模和發展速度遠高于光熱
在光伏電站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約為178.4GW,幾乎是光熱電站的42倍,近十年市場平均增速在40%以上。光伏電站在全球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歐盟累計裝機量約為88GW,占比49.3%;我國約為28GW,占比15.7%;日本和美國占比分別為12.7%和10.3%。上百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呈現全面開花態勢。
在光熱電站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球光熱電站總裝機約為4.1GW,主要集中于西班牙和美國,分別占據全球總裝機量的51%和40%。值得關注的是,西班牙近2.1GW的裝機量主要集中于2007年西班牙出臺上網電價后,而美國則是自上世紀80年代安裝了9個共計400MW的光熱電站后,一直處于停滯狀態,直到2007年才陸續建設6個共計1217MW的光熱電站。目前我國光熱電站裝機量僅為10MW。
(二)光伏發電經濟性比光熱更優
在光伏電站方面,光伏裝機成本呈明顯下降趨勢。目前,我國大型光伏電站的投資成本在8-9元/瓦左右。就運營成本而言,美國光伏電站年運營成本約為17-26美元/千瓦,我國大約為24元/千瓦。就度電成本而言,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數據,美國光伏發電成本目前約為0.08美元/kWh。我國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降至8元/瓦以下,度電成本降至0.6-0.9元/kWh。
在光熱電站方面,根據美國勞倫茲實驗室對2013-2014年建設的6個光熱電站統計數據,2013年建設的裝機規模為250MW且帶有6小時儲能裝置的槽式光熱電站裝機成本為6.67美元/瓦,2014年建設的兩個不帶儲能的250MW槽式光熱電站裝機成本分別為5.1美元/瓦和6.16美元/瓦,2014年建設的370MW塔式發電裝機成本為6.01美元/瓦。我國光熱電站較少,根據黃河上游水電公司開展前期工作的塔式發電可研報告看,裝機成本約為22元/瓦。度電成本方面,美國近期建設的太陽能熱發電度電成本約為0.19美元/千瓦時。2015年11月,在我國1000MW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招標項目中,投標的109個業主報價也大多在1.18-1.24元/千瓦時區間。
根據美國SunShot計劃,到2020年,光熱和光伏的造價將分別降至3.6美元/瓦和1美元/瓦,光伏依然對光熱發電保持有優勢。
(三)光伏技術比光熱更為成熟
在光伏發電方面,晶體硅、薄膜和聚光電池等三種電池技術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生產成本近十年降幅達到90%,電池轉換率也以每年0.5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在這三種電池中,晶體硅電池技術最為成熟,產業化配套最為完善,市場參與者也最多,并且其可靠性已經通過多年驗證,發電成本也降至較低水平,未來仍將是市場主流。薄膜電池如CIGS、CdTe雖然發展潛力較大,但受制于其原材料特性(如毒性或稀缺性等)和市場參與者逐年減少,未來的重點將集中在一些細分市場。聚光電池受制于氣候環境,導致雙軸跟蹤的運營成本較高,特別是在晶體硅電池轉換效率逐年提升、成本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其在主流市場就更難與晶體硅競爭。總體而言,隨著分布式發電的發展,光伏市場門檻將會更低,市場參與者也會更多,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光伏技術在更大范圍內的創新和應用。
在光熱發電方面,槽式系統在目前商業化中技術最為成熟,國外已建成的光熱電站主要是槽式發電,但由于槽式系統的抗風性能差,美國已經商業運營的光熱電站主要建立在加州沙漠地區,風沙很小,而我國陽光富足的地方往往多風、大風,要想開展電站建設,就必須加強槽式系統的抗風性,成本必然會有所增加。帶有儲能裝置的槽式發電由于其HTF最高溫度限制了其發電效率的提升,度電成本幾乎沒有下降空間,而塔式和碟式則由于技術尚未成熟,也遭遇較高的融資門檻。此外,由于光熱發電投資較大、風險高,致使市場參與者較少,這也將極大地限制光熱技術的發展。
三、太陽能光伏和光熱電站發展前景
(一)從未來發展看,兩者都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近中期光伏電站發展規模會更大
在2030年以前,由于光伏裝機成本和度電成本均低于光熱發電,且光伏出力與白天用電高峰和峰值電價曲線相吻合,在光伏滲透率較低情況下,光伏裝機規模將遠大于光熱。在2030年后,光伏裝機由于滲透率高,且基本能滿足白天的用電需求,發展速度會放緩;光熱則會充分利用其儲熱優勢,能滿足日落后的用電高峰,從而得到較快發展。根據美國Sunshot計劃,到2030年,美國太陽能累計裝機將達到330GW。其中,光伏裝機為302GW,光熱裝機為28GW,光伏是光熱的11倍。到2050年,光熱裝機將達到83GW,光伏則為632GW,光伏下降是光熱的8倍。
(二)從發展方式看,兩者是協同互補關系,而非替代關系
光熱和光伏發電都面臨火電等傳統能源的競爭,承載著代替化石能源的使命,只有光伏和光熱更好地協同互補,才能完成這項任務,滿足用電需求。同時,由于大型風電、光伏和光熱電站等可再生能源主要建設在沙漠、戈壁灘等地區,需要遠距離輸送,但風電、光伏等利用小時數低,單獨遠距離傳輸經濟性差,為提高輸送電網的利用率,不得不通過火電打捆等方式輸送。如果光熱電站成熟之后,則完全可以通過儲熱方式替代火電,解決電網利用率低問題,同時也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問題。
(三)從應用領域看,光伏和光熱應用領域各有側重,主戰場并不重合
光伏發電優勢在于分布式。在負荷中心建設方面,結合儲能等產業發展,可實現就地發電就地使用。同時,光伏也可作為移動電源,充分滿足消費市場需求,這是光熱電站難以企及的。光熱發電優勢在于規模化,適合在條件適宜地區建設大型光熱電站,然后遠距離輸送。在這些地區,也可適當發展大型光伏電站,將光伏光熱打捆送出,實現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的消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