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環保產業,不僅對解決環境問題、完成節能減排、應對金融危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大意義,從長遠看,也是緩解我國資源環境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在發言中說。
環保產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近年來,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污染治理成本逐步降低。1997年到2008年,我國環保產業收入總額從459億元增加到79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5%,高于GDP的增速。
王玉慶委員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充滿信心:到2010年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11000億元,占GDP比例達到3%,到2020年有望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同時他坦承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缺乏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歸口管理部門,未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造成對其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不力。環保新技術發展存在科研和應用兩張皮,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鑒定評價不規范,推廣難度大,大多數環保企業缺乏自主研發能力。
國家至今沒有一套較完整的針對環保產業特點、推進其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環境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低,集中度差,服務不規范,市場監管乏力。
為此,王玉慶委員建議,健全環保產業的管理體制,明確牽頭部門。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制,加大經濟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完善配套扶持環保產業的優惠政策。
發展新能源為我國占領未來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制高點奠定基礎
“國家對新能源發展提出了積極的政策,一些地方不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盲目發展新能源,如一些地方光照不充分,卻盲目推廣光伏發電;一些地方風力資源不充分,卻想大力發展風力發電;一些有條件研發新能源裝備的地區,并不一定適合推廣利用該新能源,但卻片面強調研發與應用一體化。”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在代表農工黨中央發言時說,新能源發展存在一定誤區。
周健民委員分析認為,盲目上馬新能源項目的現象之所以時有發生,主要原因在于推廣新能源可以獲得相當的財政補貼,而并未考慮運行成本和收益。中央和省級政府缺乏新能源監督管理機構,新能源研發、示范和推廣缺乏行政指導、協調和監督。
此外,一些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國產技術支撐。一些核心和關鍵技術,目前還需要從國外引進。這些技術空白,嚴重制約了我國新能源建設工作的跨越式發展。我國的研發力量未得到有效整合,投入不足,缺少攻克核心關鍵技術的動力。
周健民委員提出,要以金融危機期間的經濟結構調整為契機,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轉型,大力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新能源,為我國占領未來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奠定基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