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環保產業日趨成熟,其國內市場規模增速也逐步放緩。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環保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在全球環保產業市場中的份額不斷增加,尤其以中國、印度為代表,在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投資巨大,有力地推動了全球環保產業的快速增長。
目前,中國環保產業處于快速成長期,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都得到大幅提升,已發展成為產業門類基本齊全,并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產業體系。環境服務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服務范圍由過去的環保技術和咨詢服務,拓展到環保工程總承包、環保設施專業化運營、投融資及風險評估等方面。
但是,中國環保產業市場發展尚不成熟,呈現較為明顯的離散特征,從產業結構來看,環保產業橫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涵蓋范圍寬泛,產業鏈與價值創造的關系較為復雜,上下游產業鏈有待進一步整合完善。環保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技術研發,包括企業和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中游主要包括裝備制造和藥劑生產等企業;下游主要為終端治理、服務等,包括企業和公共設施等。其中環境服務機構包括咨詢、設計、監測、認證、運營等,這些機構可以集成和整合產業技術、產品、資金、服務等資源,提供綜合服務。小弱散制約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的意識,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對環保創新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導致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科研、設計力量薄弱,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支撐。企業自主研發的環保裝備性能和效率不高,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低,難以形成規模產業。環保產業缺乏后備技術力量和設備,后續發展乏力,環境技術缺少原創性開發,專利技術及轉化推廣較少。
此外,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限,資源配置不合理,要素流動性差,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仍不高。環保產業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資為主,特別是環境公共設施建設方面,渠道單一,偏重于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驅動。政府在信貸、稅收、技術創新、市場培育等方面沒有一套有力的鼓勵扶持政策,難以有效引導外資和本地資本向環保產業投資。市場規范和監督體系尚不完善,環保市場比較混亂,運行無序,企業以小生產方式進行運作,導致投資浪費,效率低下,技術落后,阻礙了環保產業的發展。
目前中國的環保企業超過2萬家,但各主要領域尚未形成大型的龍頭企業,近90%都是小型企業,產業集中度低,小、散、弱的特征明顯,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新技術開發、技術集成和設備成套化能力弱,缺乏市場競爭力,專業化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小而散和資金不足又制約了環保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限制了市場的開拓,產業業績波動大。 服務業比重仍偏低。中國長期對環境服務業認識和重視不足,過度依賴政府提供,環境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的比重相對偏低,環境設施運營、環境咨詢、環境技術服務等領域相對薄弱,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大型綜合性環境服務企業較少,服務類型單一,對環境保護支撐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環境服務經營模式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程度較低。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將超5萬億 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環保市場化進程加快,將從主要依靠政府投資的公益事業逐步向市場化運作的產業轉變,環保產業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環保投資將逐年增加。根據“七五”以來的數據統計,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例逐步增加,預計“十二五”為1.4%,“十三五”達到1.5%。
環保投資的逐年增加,將對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環保產業、GDP增長、就業等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拉動作用。環保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政策和發展需求推動下,中國環保產業在未來一段時期將保持年均15%-20%的復合增長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姿態發展壯大,預計到“十三五”期末,即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5萬億元,有望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中,環境保護產品和環境服務的增長速度將略快于其他領域,環境服務業占環保產業的比重達到30%以上。環保產業有序快速發展 需多方入手
為保障環保產業有序快速發展,完善技術體系創新,推進產業聚集區建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內容。
首先,要不斷推進和完善環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確保環保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參與、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等的作用,加大環保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力度。開展環境技術評價-篩選-驗證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適合中國國情的環境新技術、新產品示范轉化推廣應用機制,加快環保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加強技術國際合作,培養科技創新、工程技術高端人才。
推進環保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環保產業集聚區建設,發揮國家與地方環保、商務、科技等部門的作用。依托環保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等園區的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環保產業集聚區的優秀典范,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環保產業集聚形態的升級,探索環保產業集聚新模式,利用各自的優勢,走向專業化、特色化。組建產業聯盟,發揮規模效應。抓好龍頭企業培育,以此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促進形成產業結構比較健全的集聚群。選擇有一定基礎或迫切需求的地區,以產業上下游緊密關聯、優勢互補為原則,推進老舊工業園的循環化改造。
其次,要大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治理經營實體,實行社會化有償服務、管理和運行。創新環境服務模式,重點發展綜合環境服務,推廣合同環境服務等新模式。鼓勵環境服務外包,培育集投資、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工程總承包、運營于一體的大型專業環保公司。加快重點領域環境咨詢服務發展,積極發展環境法律和政策、環境戰略和規劃、環境評價、環境認證及環境貿易等專業化咨詢服務,培育新興環境咨詢市場。大力發展環境中介機構,包括環境交易所、環境技術超市等。 此外,還要注重環保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實現環保產業信息化。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同國際互聯網絡接軌,及時、準確地收集國內外環保產業的發展狀況、市場動態以及環保技術需求等。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等融合,突破環境管理實踐和地域限制。利用無線通信技術等建立環境監控信息系統,通過無線方式傳輸監測、污染、減排等數據,實時收集準確監控數據。建設環保產業專業信息平臺,完善信息采集、反饋、發布系統,宣傳先進技術和經驗,及時發布各地區環保產業情況,為環保企業供需雙方提供信息支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