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個段子,說是“技術人員陪銷售去打獵,技術開車,把銷售送到目的地,銷售下車去尋找獵物,不一會拼命跑回來,大喊救命,后面一個兇猛的野獸正追過來。技術趕緊開車門要拉銷售逃跑,銷售沒上車,野獸卻鉆到車里,銷售關上車門,對技術說你把它弄死,我去引一個更大的過來。”
縱觀現在國內光伏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似乎與段子中的銷售如出一轍——聽到光伏市場發展快“獵物”多便加大關注;學個一知半解開始帶著各種糖衣包裝的優惠政策去吸引光伏企業入駐本地;得手后發現趕上行業低谷進賬竟不如愿,于是本就饑渴難耐的立即顯出茹毛飲血的野蠻一面,呼朋引伴帶來各路“志同道合”者前來打劫;若是賬面還算充裕的便開始對有潛力的企業“保姆式”的扶持,期待政績利潤“雙豐收”。被堵在車里的光伏企業遇到毫無掩飾的“吸血鬼”只能努力把自己練得更加皮糙肉厚,任你尖牙利嘴也別想從我這掛掉半分皮肉;若是遇到把他們堵車里后還好言相勸的政府,那些被“捧在手心上”的企業則多半忘了東南西北,多快好省的如政府所愿開始產能大躍進。于是,地方政府望著在其不懈努力下鋪滿自己轄區的電池板們興奮不已。
這不是在聳人聽聞。據記載,截至2009年上半年,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全國各地表示將要“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就已經超過17個;到2010年8月,全國新能源產業基地的數量已超過100個;而如今,國內光伏市場已積壓雪藏有近10GW的發電組件。并且隨著口號喊響,各地圈地運動也風靡一時,產量驟增。如今隨著各路記者深入曝光和政府自己掩飾不力等原因,青海的電站曬太陽,江西的賽維被“包養”,太陽山的項目遭“哄搶”,綏化的寶利跑路忙……種種負面新聞一下子將許多地方政府推到風口浪尖上。另有爆料稱,很多政府官員在調查光伏市場時還不知道多晶硅是什么,但卻指名要做多晶硅企業。如此狂熱,令人膽戰心驚。
總是被故意“曲解”的國家政策
國家說要大力開展新能源,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到了地方政府那里,六大轉型措施都被按照自己的利益模式同樣 “被轉型”。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行業,光伏榜上有名自然可以追捧;進一步促進持中小型企業發展,光伏企業和項目不管優良先一網打盡再說;打好節能減排的攻堅戰和持久戰,所以要多多生產光伏產品為了持久提供新型能源而未雨綢繆……
其實,有了歐洲光伏發展的前車之鑒,有了風電行業遭遇“窩電”的反面教材,中央政府對于光伏的發展一直采取極為嚴謹的態度,不希望這個潛力巨大的優秀行業也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國家的目標是,可再生能源將在2030年能發揮“重要替代”作用;2050才能“成為主要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其收購目標也有明確表示,希望國內光伏產能與國家接受程度相匹配。因為無論是技術還是發電成本來看,光伏的前進之路還有空間可以發展。怎奈“經驗豐富”的地方政府卻不在乎國家的苦心,不在乎自己在一個行業發展過程中應該擔當的責任。在大多數地方官員的眼里,也許只有寫到賬面上和對上報告中GDP的數字不斷攀升,才能稱得上激動人心。
被“狼外婆”盯上的“小紅帽”
對于很多如饑似渴的地方政府,選擇當年風光一時的光伏產業來投資,的確益處頗多。首先,國家經濟轉型需要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所以對光伏的熱情更是在彰顯響應國家號召的一片赤誠,對老百姓可以宣稱示范工程是為了日后的惠民,在政績方面向上也有交代。其次,光伏井噴讓眾多地方官員看到這座看似根基深厚的金礦,暫且不說是為民獲利還是為己獲利,總之引進伏企業入駐,似乎就是得到挖礦的鏟子,就待自己動手收金子了。不必考慮迎來的是“佛”還是“鬼”,叫光伏就行;不必考慮帶來的是清潔還是污染,有錢掙就成;不必考慮產量是否會過剩,生產線運作就搞定。
而被這些“狼外婆”盯上的光伏“小紅帽”們,有的是具備國家成分的大型企業,因此項目實施起來也還算勝利,但是免不了還是被地方政府揩去點油水。至于大多數“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只能靠自己雙手奮斗的民企們,一旦落網便成刀俎上的魚肉了。他們滿懷信心踏入此行,無論是自律性強的企業,還是本就不安分的公司,一旦遇到地方政府描述的天花亂墜的優惠政策,便飄飄然的跟著陶醉在對未來的美好暢想中。那些當年哭天搶地求政府接納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身份的倏忽轉換讓整個光伏行業都跟著沾沾自喜起來。是的,此時地方政府沒有致力于帶動這個還很年輕氣盛的行業理智發展,反而熱衷于為其畫出一個比一個有誘惑力的大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