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1.5代生物燃料技術已趨向成熟,但量產之路并不平坦。我國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生物燃料供應體系,原料供給成為掣肘生物燃料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非歐盟國家正與歐盟就歐盟單邊征收航空碳稅的問題爭吵不休;另一方面,全球范圍內,以生物航油為代表的生物燃料研發和應用正在暗潮涌動,蓄勢待發。甚至有專家認為,這預示著,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現實。
生物燃料新契機
2011年6月29日,荷蘭皇家航空公司一架搭乘171名乘客的波音737-800型客機,從阿姆斯特丹出發,成功降落在巴黎戴高樂機場。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由此成為全球首家使用生物燃料進行商業飛行的航空公司。
中國并沒有落后太多。
今年2月底,中石化向民航局提出了1號生物航空煤油適航審定申請,獲得通過后將正式批準用于民航商業飛行。
而2個月前,國航使用現役波音747-400型客機加載由中石油與霍尼韋爾旗下UOP公司合作生產的航空生物燃料,成功完成了驗證飛行。
媒體樂于這樣呈現:石化雙雄在生物航油領域的爭奪已悄然展開。
盡管石化雙雄搶灘生物航油采用了不同的技術路線,中石油引進霍尼韋爾的技術,而中石化則是自主研發,但是,兩者都看到了這個領域巨大的市場空間。
以生物航油為契機,生物燃料再次迎來生機。
“生物燃料是生物質能源中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一直關注并研究生物燃料的清華大學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十中教授表示,“生物燃料替代石油應作為國家能源發展的優先戰略,并采取相應的扶持措施。”
亟待開發的“綠色油田”
對中國而言,2011年我國進口石油達59.09%;目前油價飆升,伊朗核危機使我國的進口石油充滿變數;汽車尾氣導致的空氣污染物PM2.5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在此背景下,生物燃料替代石油顯得尤為迫切。
在李十中看來,生物燃料是一座“炸不垮、打不爛、永續的綠色油田”。對這座油田的開發,美國已經走在我們前面。
據介紹,美國2010年進口石油依存度已經降至47.1%。美國減少進口石油不是依靠頁巖氣和提高石油產量,而是依靠生物燃料,更確切地說是燃料乙醇。其2010年生產的4000萬噸乙醇占進口石油的13.48%,實現替代進口石油4.45億桶。并且,生物燃料是美國目前唯一通過立法保證實現發展目標的可再生能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