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制造環節,質量各異、種類眾多的車內飾材質大量使用,使車里頭這兩三平方米的空間,產生的有害氣體可一點不比家裝少,否則咱常抱怨的“新車味真大”從哪里來?而且由于密閉的駕駛艙要遠遠小于密閉的房間,所以久居其中,常常會使駕乘人員有頭暈、胸悶等不適癥狀。但對堪憂的新車異味,卻往往引不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不僅鮮有把“車內味道輕”當做購車要件之一的細致人,甚至在買了新車后,也極少有人“晾晾再開”,最多也就放兩包活性炭了事。
不過,這一現狀將得以改善:由國家環保部與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下簡稱《指南》)將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指南》是中國第一次就乘用車內空氣質量發布相關標準,內文很詳細地對苯、甲苯、甲醛等8種常見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設定了限值,由此,判定車內空氣污染將有標可依。
車主遭遇:我被新車氣味“熏倒”了!
在北二環一家4S店內,記者碰到了前來做3000公里首保的車主侯俊。他也是個仔細人兒,從去年6月份之前就開始瞞著老婆,籌劃購車的事了。“老婆不讓買,她可能覺著家里暫時用不著吧!不過你也知道,男人有幾個不喜歡車的?手里有點‘閑錢’心里就癢癢,老婆那邊再做思想工作啦!”經過前后對比,侯俊終于在去年12月份如愿以償:“開車去拜年的感覺真不錯!”他告訴記者,每逢碰上熟人,他最希望別人說的話不是“新年好”,而是“買新車啦”,“一聽到這話,我心里那個舒坦啊,別提了!”
不過最近兩天,侯先生感覺嗓子不太舒服,以為是春節走親訪友太累導致了感冒,從藥箱里找了點常用感冒藥吃掉,但一個星期仍然不見好,嗓子還是一個勁兒干咳充血,沒辦法,他去醫院讓大夫檢查一下,被診斷為“甲醛過敏”,醫生說,甲醛可以被呼吸道吸收,并且會刺激呼吸道和眼部黏膜,時間久了還會造成皮膚和免疫系統損傷,重要的是甲醛無色無味不易識別。
這些把侯先生嚇得不輕,都知道甲醛、苯之類的不是好東西,搞不好是要人命的,但家里的房子都住了五六年,早就沒味了,難道是新車造成的?“我的車里現在味道還很重,我岳母有慢性咽炎,一進我的車就咳嗽,還直嚷著頭暈。”侯先生告訴記者,由于岳母死活不肯坐他的車,還搞得他心里好一陣不舒服,覺得是老太太看不起他,“我還和媳婦吵了一架,現在看來,還真不能怪老太太”。侯先生覺得,汽車出廠時廠家有責任標明車內空氣質量水準,就像標明綜合油耗一樣,畢竟汽車是個不透風的“大悶罐”,它的空氣質量水平甚至比室內還重要。
車內有害氣體高于居室
得知侯先生的遭遇后,身為車主的記者也捏了一把汗。在《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實行之前,國家或行業內就沒有標準嗎?答案是“有”,只不過標準并非針對汽車,而是使用參照《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進行。在幾年前,曾有機構對國內1175款車進行了空氣質量調查,結果再次讓人大跌眼鏡:只有52款車符合國家標準,其余的都不達標。
2011年5月份,中科院理化環境中心又對50款車進行了抽查,這50款車并非全新車,行駛里程從1萬公里至2.5萬公里不等,結果這些車內空氣中所含的TVOC(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與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比較平均超標42%,而根據車輛使用年限和行駛公里數的提高,TVOC呈線性下降趨勢。
“車里主要污染物有兩個,一個是染色劑,比如坐椅、飾板里的染色劑;另外一個就是黏合劑,在塑料件里都有。”三品車飾美容部主管邰峰說,現在新車有不同程度的空氣質量問題,豪華車用料考究有害物質少,價格就很高;而低價小車由于成本限制連輪圈輪胎都用最小號的,車內空氣質量就能想象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