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重要,企業沒有知識產權在未來很難生存,過去發展靠機遇,以后拼創新。
作為一個長期被主流忽略的產業,光熱行業在不動聲色中依靠市場的力量成長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十二五”來臨之際,光熱行業在面臨升級機遇的同時,也正遭遇自然生長的天花板。有鑒于此,《能源》雜志就光熱產業脈絡和“十二五”該產業主要發展方向等問題專訪了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羅振濤。羅振濤近來一直編纂光熱行業發展報告,進行前沿研究。
《能源》:作為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貢獻最大的產業,“十一五”期間我國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取得哪些成績?
羅振濤:中國是一個泱泱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和應用大國,太陽能熱水器產量在過去五年中翻了5.7倍,保有量在五年中增長了6.6倍,到2010年末產量占世界的60%,保有量占80%,每千人擁有量為122.5平方米,這是個了不起的數字。太陽能熱水器超過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的總和,占熱水器產量的56.2%,成為了熱水器的主體。
在我國發展光熱非常有優勢,關鍵在于有市場,像光伏95%是出口,而光熱因為有市場,逼著其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產業升級。特別中國的一些商品房沒有熱水供應,決定了中國太陽能熱利用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能源》:你曾提到,2010年是太陽能熱水器產業增長最緩慢的一年,這是否意味著光熱產業升級到來?
羅振濤:產業升級是我們這兩年最大的成績,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科技進步,2010年很多企業都在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對產業增長速度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經過改造,低溫熱水系統向高效、全天侯、輔助能源、智能化控制系統發展。此外,更為可喜的是,中高溫技術研發在我國取得了突破,比如力諾瑞特中溫產品集熱溫度達150℃,皇明研發出了集熱溫度128℃的產品;在太陽能熱發電領域,我們已經開發出400-450度4米長的高溫集熱管。第二,裝備改造這兩年進步非常大,新的生產線可以實現連續鍍膜、排氣,自動拉風,特別是中國真空管的工業化生產模式,是我們自己的創造。第三個方面就是市場,現在已經有由戶用向工程方面發展的趨勢,證明了商業化水平的提高,所謂商業化絕不是放點單臺熱水器,而是要發展大的熱水系統,特別是在賓館、校園、醫院等大型場所以及工農業生產中利用太陽能熱系統提供熱能。
《能源》:產業進行升級,企業就會調整生產結構和市場布局,你認為,這幾年光熱產業的布局和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羅振濤:這兩年很多大型企業紛紛將產業基地由東部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在原來的北京、山東、浙江、云南的基礎上,形成了中部以河南為代表的產業基地、江漢平原以武漢為代表的產業基地、東北以沈陽為代表的產業基地,大型企業紛紛進行布局,建立更加合理的產業鏈和物流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