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遍布金鱗的華麗魚兒棲息在常州北部新城,夜晚華燈初上,這條頎長的魚兒似乎在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事實上,這是京滬線上最美麗、最低碳的現代鐵路示范場站——京滬高鐵常州北站。
和京滬高鐵的其他場站不同,常州北站采用站房屋頂建設與玻璃幕墻有機結合的低碳供電方式,通過屋頂的200千瓦光伏與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站工程,達到常州站以光伏并網發電系統與公用建設的完美結合。
一直以來,常州都致力于在低碳城市建設方面搶占先機,這次的常州北站就將成為低碳建筑方面的標桿,項目發電系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節約標煤約67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37噸,切實做到了節能減排的要求。
建筑低碳事關成敗
據有關資料顯示,人類從社會獲得的50%的各種原料,用來建筑。與建筑有關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環境總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類活動產生垃圾的40%。中國現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積占到世界總量的50%,而建筑能耗占到中國全社會能耗的40%。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邊華曾公開表示“未來,低碳技術將是房地產企業新的競爭力”,他還告訴媒體記者,“28%房產建筑行業無可避免地處在風口浪尖,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房,排放0.8噸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建筑貢獻50%,我們所有建筑節能達到70%標準,可以減少2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航空業停業5年。”
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所長鮑家聲也表示,建筑行業已經走在了不破不立的關鍵時刻,決不能再采用什么權宜之計,而必須從理念開始,掀起一場低碳生活的大革命。
瓶頸:“低碳”成本不低
在建筑領域,對低碳建筑早就有比較清晰的定義: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建筑的技術要求包括外墻節能技術、門窗節能技術、屋頂節能技術、采暖、制冷和照明節能技術、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等,如使用地(水)源熱泵系統、太陽能熱水器、光電玻璃幕墻等。
雖然對于低碳建筑,不少開發商都作出了努力和嘗試,也在逐步探索一條關于低碳建筑未來的發展和運作模式,從中不難看出其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低碳建筑產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的現實困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缺乏激勵機制,建筑商感受不到節能的好處,他采取措施進行節能,但是并不能獲得節能實施的好處,投資人無法從節能中得到回報,這是經濟上的脫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