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環評行業受到嚴重“污染”,環評機構與地方行政部門之間“完全脫鉤、徹底脫利”的改革阻力重重
對于某些環境影響評價(下稱環評)機構而言,如今正處在一個如履薄冰的時刻。
由環保部牽頭組織的檢查小組,目前正在各地工作,11月22日之前完成對部分環評機構的現場檢查;今年年底之前,環保部還將分批組織對部分環評報告的專項檢查。
在環保部發布的2010年環評機構抽查行動的通知中,黑龍江、河北、浙江、廣東、海南、四川的24家環評機構被列為現場抽查對象,北京、天津、山西等省市的53份建設項目環評報告被列為專項檢查對象。
環保部表示,將適時公布抽查結果,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質量差以及存在其他違規行為的評價機構及人員,要予以處罰。
“我們已經掌握一些線索,抽查的大部分機構和報告,一些屬于最近沒有進行考核,另一些是被人舉報了。”環保部相關人士對本刊記者透露。
業內人士看來,這種一年一度、由國家最高環保行政部門開展的環評抽查行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懾作用,但揭露的僅是“冰山一角”。整個環評市場的混亂,遠非區區行政手段可以解決。
環評“賣方市場”
中國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已有30多年歷史。盡管有質疑者認為建設項目環評是“治標不治本”,但不可否認,環評體系在調整產業結構、遏制污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建設項目數量的逐年遞增,越來越多的人盯上“環評”這塊大蛋糕,催生了一條包括項目業主、環評機構、地方政府部門等在內,利益交織、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在這條產業鏈中,評價機構的角色尤為引人注目。今年6月,環保部公布了2009年度環評機構抽查結果:在全國20個省份抽選的75家環評單位中,有30家存在違規行為、工作質量較差或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比例高達40%。
一位從事環評審批的人士透露,這些現象在環評行業中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有的環評機構,一年可以完成十年的環評報告;有的干脆瞎編,內容弄虛作假,速度快的一天就可以交貨,甚至出現了報告封面和內容牛頭不對馬嘴、北京的項目寫成上海的情況。”
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研究員于敬文則表示,近年來環評報告的質量有所提升,但從整體來看,仍處在水平參差不齊和魚龍混雜的狀態。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環評市場正常秩序之所以遭到破壞,原因之一是準入門檻太低。“許多編制環評報告的評價人員,甚至對項目所在的行業本身一竅不通。”
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一位官員對本刊記者表示,環評機構的力量不足是制約環評質量的最根本因素。截至今年9月,全國共有1091家具備環評資質的機構,9000多名獲得執業資格的環評工程師。而今年全國需要進行環評審批的項目卻有30萬多個。
他認為,目前環評市場作為賣方市場,具備資質的“合法”工程師供應遠遠跟不上各種新建、擴建的項目數量需求。長遠來看,不僅很難保證環評質量,還會催生大批實際上不具備合法資質的“掛靠”單位和“掛靠”評價人員。
“很多地方縣市,一家環評單位就可形成壟斷,負責編制整個地區所有項目的環評報告,人數都跟不上,如何保證質量?”前述官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