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科學院院士陸大道在第四屆綠色財富(中國)論壇上表示,由于目前中國的環境危機已經由局部向更大范圍擴散。
陸大道表示,去年10月份中國科學院20多個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一個報告就是“應對環境危機,保障國民生存的健康”。
院士們認為,現在全國的環境危機由局部范圍擴大到較大的范圍,局部地區的環境危機正在演變成為社會危機,我們的高速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種付出巨大代價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環境的污染過去是傳統的污染,現在過渡到持久性的、有毒的污染,我們過去是江河湖海的污染,現在開始進入人的食物鏈,過去是城市交通地區的污染,現在廣大農村,一部分重要的發達的農村地區,已經不是過去的。
以下是陸大道的發言實錄:
陸大道:
一、未來的戰略選擇
2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持續高速經濟增長和大規模城市化的輝煌成就。但國土開發和建設布局出現無序乃至失控,許多高速增長的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地區,產業和城市布局混亂,社會和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表現非常嚴重。一些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口和經濟發展狀況嚴重惡化。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供應不足,發展潛力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至2020年,我國的經濟重總量將達到年約35萬億元GDP,城市人口將達到8—9億人。我國的基礎產業的規模將較之現在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相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資源和空間的占用將進一步擴大。我國資源和空間如何合理利用、構筑什么樣的空間格局,才能維系日益龐大的經濟總量和社會總量?
需要回答國土開發、保護和區域發展的戰略問題:我國未來國土開發的總體戰略是什么?地區發展的合理格局將會是什么形態?哪些區域應當采取保護整治為主的措施?如何實現空間上的總體部署?
各種問題在區域層面上的集聚,使中國未來的國土開發利用和相關的發展問題成為設施科學發展觀、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個關鍵之一。也是學術界關注的地球系統問題之一。
根據我國自然地理基礎和經濟增長與不平衡之間的倒U字型相關規律,“空間集聚”將是我國社會經濟空間結構演變的基本趨勢。產業結構的階段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經濟空間結構演變的基本特征:從不平衡到較為平衡的發展過程—集聚仍然是今后長期的這樣趨勢。
空間結構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基礎是我國自然結構(地球表層系統)的區域分異:我國的三大自然區及地勢的一大階梯
“點軸系統”闡明了社會經濟是客體空間結構在不同階段的演變規律。隨著區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點—軸”必然發展到“點—軸—集聚區”,集聚區是社會經濟空間結構演變的高級形態。
二、我國面臨著國土安全殼和資源保障的危機
在今后15—20年我國經濟發展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下,我國及各地區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將繼續演變。社會經濟與自然基礎之間的匹配和適應關系可能更趨于惡化,使我國面臨更為嚴峻的國土安全和資源保障問題。
我們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將是:我國日益龐大的經濟總量和社會總量如何在全國地域上合理布局?如何使那些生態脆弱和環境惡化的地區不至于發生崩潰?使那些大都市經濟區、人口及產業集聚帶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些嚴峻的問題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國土安全和長期生存的資源保障。
1、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
2、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無法按照目前的態勢均衡延伸下去
……,這些特殊類型地區,大都是生態脆弱的區域,有些是水土資源嚴重缺乏的區域,有些是水土資源嚴重缺乏的區域。這些區域不可能實施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