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央行以及稅務總局四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強調通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促進節能服務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通知的出臺被業界視為重大利好消息。
事實上,早在2002年,北京神霧集團就嘗到了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帶來的甜頭,神霧集團在節能市場的發展戰略不但迎合了國家節能減排的大勢,如今更成為應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先期受益者。
新模式帶來新希望
靠節能技術起家的神霧集團成立于1995年,企業的核心技術是其創始人吳道洪博士發明的“蓄熱式燒嘴技術”。靠著這個節能燃燒器,公司得到了迅猛發展,銷售額直線上升,“只要是使用化石燃料的企業,都是我潛在的客戶。”吳道洪很自信。
然而2002年,神霧遇到發展瓶頸。那一年,盡管神霧集團的第二代節能技術,節能效率高達30%的“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技術”已經發明,但相較于第一代技術的幾十萬元投入而言,它的投入要更大一些,耗能企業不肯冒險去墊支,神霧公司陷入兩難境地。
轉折契機出現了。吳道洪回憶說,給神霧公司發展帶來轉機的這家公司出資2250萬元買下神霧的設備,賣給湖北大冶特鋼(000708,股吧)和昆明鋼鐵公司,使這兩個公司都達到了節能30%的效果。
這一筆訂單的收入高出了神霧公司此前一年的銷售總額,大大緩解了神霧公司的資金壓力。通過此次交易,吳道洪知道了一種叫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新模式。
其實,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發達國家早已不算稀奇。相比之下,中國的節能產業步伐緩慢了許多。1998年,在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國實施了“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分別在北京、山東、遼寧成立了3個示范性的節能服務公司,將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引入我國。到2009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已發展到502家,共實施節能項目4000多個,總投資280億元,形成年節能1350萬噸標準煤的規模。
要發展需政策護航
雖然我國合同能源管理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但整體產業規模仍然較小、發展水平也較低。人口只有中國1/14的瑞典,其擁有的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卻是我國的近8倍。缺乏產業規模和國家政策支持是直接導致我國合同能源管理產業發展提不起速的重要原因。
我國節能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而吳道洪認為,這個市場的潛力至少是1萬億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