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做大做強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就需要資金的支持和企業知名度的提高,而上市的過程太復雜,等待的時間也較長,因此,掛牌新三板是公司的最佳選擇了。目前材料已經遞交上去了,就只等掛牌通知了。”這是樂山君和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樂軍在聽到四川省通過《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以后的心情,這家主營業務為生產專業設備為企業解決脫硫脫硝困惑、從事環保技術的研發的環保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近4000萬元,預計2014年就可以翻番。
如今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就像一個“香餑餑”,人見人愛,且生命周期極長。在四川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四川省10大先導及優勢產業中,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再次現身其中,而《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 (以下簡稱《方案》)更是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再次提升了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在四川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地位和作用。
資本助力億萬資金枕戈以待
“省政府決定將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培育五大‘產業尖子’之一,對公司業務的開展肯定有正面影響,公司有專人與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對接。”已在創業板上市的依米康,其董秘周淑蘭說,公司從事的就是節能產業,如公司與澳洲RFT聯合開發的高壓直流電源 (HVDC)產品已于近日獲得泰爾認證,目前相關市場推廣工作正在按計劃開展。事實上,該公司上市后,圍繞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進行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繼收購了深圳龍控、澳大利亞RFT公司股權后,前不久,公司發布定增方案擬收購常州億金環保53%股權,億金環保主營業務為煙氣排放治理方案、煙氣處理設備系統集成和工程總承包服務。
川潤股份有關人士說,今年上半年,雖然公司新增訂單總量同比有所下降,但其中的風電產品新增訂單同比卻增長了1倍多,公司已明確其戰略定位于“致力于成為領先的能源裝備及服務提供商”,包括節能環保、高端能源裝備制造及服務業務等。
創投基金也看好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的投資前景。自貢市國有資產經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上海義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設立了四川自貢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創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基金規模設定為7億元,首期向投資人定向募集不低于人民幣4億元,其中自貢市政府出資1000萬元。基金主要投資于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擬上市企業,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企業孵化;基金原則上投資于四川省境內的金額不低于基金總規模的60%,在自貢的投資比例不低于基金總規模的40%。
記者同時從四川省發改委獲悉,今年8月25日,在國家發改委下達的2014年第六批節能重點工程、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示范項目及重點工業污染治理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中,自貢市華西能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低排放余熱高效節能鍋爐產業化項目”獲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1000萬元,該項目是四川省唯一一個申報成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項目。
巨頭發力全省各地項目群起
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引來了行業巨頭的發力。中節能集團計劃投資72億元打造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園項目,目前正在成都(金堂)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穩步推進。按照規劃進度,項目有望10月前后啟動場平、年底前開工建設,預計2015年部分投產,達產后綜合產值將突破300億元。
相關資料顯示,中節能集團是唯一一家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主業的央企,是目前節能環保領域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型服務型產業集團。它的入駐將推動金堂發展環保節能產業的發展。
在地處金堂的成都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內,進入的節能環保裝備企業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嫌2000平方米的老廠區太小而遷至基地內的,占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成都美富特膜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發的“高難度廢水處理膜”項目去年銷售6000多萬元,今年上半年拿下1.2億元訂單,現在需要加班加點的生產;四川先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兩條民用監測凈化一體機生產線已投入試生產,其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意向訂單已有上億元。
專家支招需要引入更多龍頭
根據《方案》,作為四川五大“產業尖子”之一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已成立了由省領導任組長的產業發展推進小組,主要負責研究制定相關產業發展的規劃、年度計劃及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產業發展路線圖;研究審議相關產業重大項目引進和建設、重大專項資金安排、重大創新活動支持和創新成果轉化等。從成員構成上看,除了相關政府部門外,還引入地方和產學研單位,以期上下聯動、產學研結合、政企對接。
面對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新趨勢,川內企業該怎么做?四川聯合環保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馬立安說,提升技術水平,提升競爭力是第一要務。川內節能環保裝備行業,外界知道最多的就是節能環保鍋爐、污水處理設備,其他產品缺乏“話語權”。掌握高精尖技術的龍頭企業少,影響了四川節能環保裝備行業的發展速度。四川需要引入更多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提升技術水準,推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節能環保裝備企業還要提前介入,過去,是先發展再治污,但今后是將發展與治污、防污相結合。”馬立安說,比如在醫藥企業廢水處理方面,在合作前,環保裝備企業就需要研究產業政策,對藥企的需求有深刻把握。
馬立安同時指出,在提升技術水準方面,需要“產學研”融合,各方要細化責任,企業該出什么資源,高校和研發機構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技術成果,何時達到什么效果等,各方都要有約定,堅決不走過場。
不過,另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川企可能會看到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這塊“蛋糕”,但不一定能夠吃到“蛋糕”。以垃圾發電設備為例,資金投入大,對設備技術要求高,川內除了華西能源、晨光化工院等具備領先技術外,多數企業技術老舊,可能沒有機會參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