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境保護部組織制定了《環保服務業試點工作管理辦法(試行)》;
與此同時,環保部也編制了《政府采購環境服務指導意見》,規定政府將向社會公開購買環境服務;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還透露,環保部很快還將出臺關于加強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以指導地方開展環境服務產業發展。
一時間,環保服務業(偶爾也被稱作環境服務業),似乎成了環保部的“頭號”工作。市場各方自然也把目光聚集到環保服務業上,諸如券商們已紛紛對環保服務行業作出“增持”評級。
然而,相關個股股價短期受提振而上漲,只是第一步。無論是行業參與者,還是市場投資者,大家都期待著這一產業來次真正的大爆發。環保服務業的未來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
何以成為“頭號”工作
環保服務業只是環保產業大概念中的一個細分,目前在環保產業中所占的份額僅有15%左右,遠不及環保產業的另一個組成—環保產品技術。如今為何越來越受青睞?
一方面緣于整個環保產業的發展動力。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整體環境質量越來越差,引起了各方的強烈關注,遏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成為當前社會最強烈的呼聲和愿望。去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為環保產業發展“高”定調,即到2015年,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進而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環保產業大發展,技術和服務兩手都要抓。但在技術和服務中,更多業內人士認為環保服務業應獲得更多支持。環保部相關負責人就坦言,服務市場為技術產品市場提供了真正的推動力,只有在實際應用中,技術才能得到根本進步。因此,今后一個時期,推動環保服務業發展,將是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用環境服務業的發展來帶動環境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從而提升環保產業的整體水平。
從國際經驗來看,著力發展環保服務業,也是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路徑。目前,歐美大多數國家環保產業中,服務業占比早就超過50%,甚至達到60%。相比之下,我國目前環保服務業僅占15%的比重,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環保服務業的發展滯后,也要求這一產業能夠加快發展,迎頭趕上。
事實上,國務院去年出臺《意見》時,明確提出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許經營、綜合環境服務等市場化新型節能環保服務業態。
在這之前,環保部還發布了《關于發展環保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環保服務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30%以上。同時也表示要通過試點,改善環保服務業發展環境。隨后,環境服務業試點工作陸續在湖南、四川、山東、江西等不少省市推進。
直到今年,政策“暖風”更是頻頻吹向環保服務業:“環保服務業”在各種場合被更高頻地提及,越來越“熱門”。同時,包括政府購買環保服務等在內的一系列舉措,也已經讓環保服務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好。
打開廣闊市場空間
腳步已經邁開,環保服務業未來的市場前景究竟如何?
根據第四次全國環保產業調查的初步統計,2011年,我國環保服務業規模為1706億元,年增長率超過30%。看似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但在業內人士的評價中,環保服務業才剛剛起步,服務體系、服務模式還不完善,未來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和潛力。
“我國環境服務業目前還不能為環境管理向質量改善轉型提供足夠強大的支撐。”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如此評價。而他將這一現狀的原因歸咎于“體制機制的制約”,即環保服務業發展受到現有部門條塊分割、管理體制的束縛,以及環境執法不嚴、信息不透明、市場競爭不充分的影響,巨大的市場潛力沒有轉化成為現實的需求市場。市場化水平低下,缺乏充分的競爭,極大制約環保服務業的發展。
值得慶幸的是,眼下宏觀政策的變化,已為上述問題的解決創造了絕佳機會。諸如推廣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推進環境保護費改稅,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誰污染誰破壞誰付費原則、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這些為環保服務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具體來看,環保服務業包括環境污染治理服務、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服務、環境監測(包括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監測)服務、環境咨詢服務、環境工程監理服務、生態環境修復服務、環境金融服務等領域。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巨大的市場需求就會源源不斷地導入,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會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不妨看一看美國的數據,2010年其環保服務業占GDP份額就達到1.13%,已逐漸成為拉動GDP增長的重要動力,并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其中,環境監測服務產值為611.5億美元,污水處理服務產值為469.1億美元,環境咨詢與工程設計服務產值為270.2億美元,環境修復服務產值為121.8億美元,等等。與之相比,我國的環保服務業,2010年收入總額僅約1500億元人民幣。
不過,這一對比之下的巨大差距,在國泰君安分析師看來,也意味著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空間。
牽動市場敏感神經
市場永遠是敏感的。如今,環保服務業越來越“熱門”,這塊巨大的“蛋糕”也讓很多機構、企業或是投資人虎視眈眈。更有一些嗅覺敏銳的,早已經聞風而動逐入“藍海”。
就在去年年底,滬市上市公司“南海發展”在上市了13年后改名為“瀚藍環境”,并大張旗鼓地搞了一場新標識啟用儀式。之所以改名,就是為了進軍環保服務業。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公司已從上市之初單一的供水主業,逐步發展為集供水、污水、固廢處理、燃氣供應等完整的環境服務產業鏈,實現了從傳統的市政公用行業向環保服務業的蛻變。
轉型帶來的效益也是明顯的,今年3月發布的2013年瀚藍環境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0.01億元,同比增長13.12%;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4億元,同比增長22.93%。
無獨有偶,另一家環保企業—曉清環保,一直是以技術擅長,在廢水、固廢和環境修復等領域均成功研發并實踐了一大批先進技術。即便是行業內的技術“領頭羊”,公司也不滿足,而是努力向“綜合環境服務商”轉型,以求在未來的環保服務業市場占據更多的份額。
同樣,原先只生產監測儀器的先河環保,也已經將其業務擴展至提供監測服務。公司利用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手段,開始為山東提供全省大氣、水質量監測和技術管理服務。這也是地方政府向市場購買環境服務的典型案例,先河環保負責山東當地水和大氣的監測運營網絡管理,向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數據,并用自己的設備來更新;而地方政府則把購買監測數據服務列入財政預算,成為真正的市場購買者。
上述這些環保企業的轉型,不約而同地瞄準了環保服務業。業內人士認為,在國家政策對環保服務業產業發展的規劃明確以及鼓勵和提振下,環保服務業面臨的發展機遇不言而喻。環保企業紛紛轉型進入環保服務業或是鞏固在行業的競爭優勢,是必然的。而關于“轉型”,業內人士也普遍認同,在環保產業,從單純的技術、產品生產,向產品生產和綜合服務相結合發展,正成為一個趨勢。這與國際上通訊行業的發展一樣,手機等產品的生產,不再是中心,而成為運營商提供服務的工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