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渠道的不暢已經成為國內節能服務公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盡管目前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財政部門安排專項資金,金融機構出臺節能減排專項貸款資金。但現實是,現有資金支持對于資金量需求龐大的節能服務產業來說仍屬杯水車薪,要解決節能服務業的融資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收益權質押、新三板、碳交易等新的融資方式為節能服務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盤活資金,如何創新金融產品,值得金融機構和產業同仁的共同思考。
融資問題是節能服務產業中一個永久的話題。作為節能節能服務公司來說,一手握市場,一手握技術,沒有資金也只能對“項目”望眼欲穿。有個企業家曾說過:“沒有不缺錢的企業,一個企業從創立、生存到發展,必須以一次次融資、投資、再融資為前提。資本是企業的血脈,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動力,融資就是企業發展的關鍵。”
面對我國節能服務行業現有的融資環境而言,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規模小、財務體系不健全、“被認定”信用資質較差、缺少可以用于抵押擔保的資產等。而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和節能服務公司之間信息不對稱、多層次化資本市場缺乏、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困難等都造成了中小規模節能服務公司難以在現有資本市場中獲得融資。那么,節能服務公司還有怎樣的投資和融資模式呢?
在國外,美國合同能源管理市場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節能投資渠道的多樣性。節能服務公司得到來自政府、保險公司、融資機構、電廠或公共機構等多方的資金支持,另外還有一部分是自籌資金;英國電力行業則通過輸電附加費籌集資金,投資提高能效項目。大部分節能服務公司采用第三方融資的模式,通過銀行取得項目資金。由此,筆者認為,我國在推動節能服務公司發展和拓展合同能源管理融資模式時,可以通過引入多機構、多方位的融資模式。又如提前結束合同、碳貸通、碳險通、碳責通。
在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中,提前結束合同,對于節能服務公司和用能單位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從節能服務公司的角度講,可以提前收回投資,并且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潤,將提前收回的資金再用于其它項目;從用能單位的角度來講,能過節能項目一段時間的運行,償到了節能的甜頭,看到到了節能效果,同時也學到了節能的管理。提前結束合同,將這些節能設備以合同的價格買下來,節省了節能改造的費用。提前結束合同,作為一種變相的融資方式,是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一個特點。
據了解,全國首款為節能行業度身定做的金融服務創新產品:碳貸通、碳險通、碳責通同時在深圳、天津發布。企業通過這個金融服務平臺,只需付出貸款的千分之三的成本和大約一周時間即可通過前置審核。審核通過后,合作銀行一個項目至少可提供2000萬元貸款,貸款利息最低可達7%,普通貸款通常是8%~9%。這將為那些具有可靠節能技術的節能服務公司提供一條通過技術保理獲得銀行貸款的捷徑。
碳責通,即凡在國家發改委備案通過的節能服務公司,在其提供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服務之前,節能技術提供方先向保險公司投保,以確保專項節能技術節能能力達到預定目標,為接下來提供碳險通的保險機構、碳貸通的銀行機構隔離項目節能率風險。一旦項目的技術發生風險時,節能項目無法按期足額還款,銀行將自動從技術承保資金賬戶扣款,以補足當期的還款,充分保證節能服務公司和銀行的資金安全與收益;碳險通是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節能能力和未來收益權提供保險保障,由節能服務公司向保險公司投保;碳貸通是在碳責通、碳險通基礎上的項目金融保理貸款,在技術風險有保障的前提下,銀行以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未來收益權為保理,提供1~3年期限的項目貸款,節能服務公司用節能收益分期還款。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節能收益權還可以通過北京環境交易所進行轉讓交易。
此外,節能服務公司還應大力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和建立、完善針對節能服務行業融資擔保及信用評價體系來拓寬節能能服務公司的融資渠道。相信,更多的融資模式,對于正在發展中的在產業中的節能服務公司而言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