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縣在
節能改造尤其是供熱計量改造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資金不足,我們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榆中縣副縣長蔣睿智,在11月14日召開的2013年北方采暖地區供熱計量改革工作會議上介紹。
EMC模式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所推崇。仇保興希望,利用國家相關優惠政策以及能源服務公司的資金、技術、管理優勢,推動供熱計量改造。
但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一備受推崇的模式在推進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地解決,則該模式能在熱改領域走多遠尚需觀察。
分享熱用戶收益
蔣睿智介紹,供熱計量已成為榆中縣購房者的價值取向,“引領住房建設朝綠色、節能方向發展”。據了解,榆中縣現有供熱面積250萬平方米,2005年大規模推進供熱計量改革,2012年為全國首批十個節能暖房工程重點縣之一。
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的榆中縣,在既有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遇到資金不足這一最大問題。為此,該縣在熱改中引入EMC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既有供熱企業為了便于開展節能改造工作組建的節能公司,也有能源服務公司。
首先采用的是“資金共同籌措、利益共同分享”的方法,引導分擔改造費用,分享節能收益。對于困難戶暫不交改造費用的,由供熱企業先行墊付,節能的熱費由用戶和供熱站五五分成。
另一種被采用的方式,便是引入能源服務公司,效益分享型,開展既有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改造、室內供熱系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熱源及供熱管網熱平衡改造等三項改造。改造資金除國家獎補資金,全部由能源服務公司提供,項目回收期為五年,節能效益前三年企業分享80%,后兩年雙方五五分成。
一些供熱企業如承德熱力也組建了能源服務公司,開展供熱計量改革工作。據承德熱力集團董事長辛奇云介紹,2007年組建普瑞能源管理公司,為公共建筑熱用戶做能源審計,提出改造技術方案,安裝熱計量儀表和自動控制系統,以市場化模式提供節能服務。目前已實現熱計量面積近40萬平方米,節能率達到30%~40%。
存在市場問題
參與榆中縣EMC項目的企業人士曾表示,熱計量意味著供熱系統的全面技術升級,熱源優化運行、熱網自控、用戶可調,許多企業面臨技術改造能力的不足。經濟層面涉及初投資、運行費用、維修費用、改造費用等眼前和長遠利益的權衡,供熱企業無法解決。
熱改早期,當時政策不太明朗,有些廠商為了推銷熱計量產品,選擇EMC模式。現在,既有
建筑節能改造資金,一般來源于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及所屬熱力企業。而供熱企業“有點實力的就自己做了”,如承德熱力集團及唐山的供熱企業。因此,采用該模式的供貨企業已不多了。
據了解,進入供熱計量領域的能源服務公司及開展的案例并不多。世界銀行中國供熱改革與建筑節能項目辦執行主任辛坦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這其中存在三方面問題:能源服務公司進不去,進得去的站不住,站得住的也拿不到錢。例如,有的能源服務公司拿出改造方案,甲方甩掉能源服務公司自己就做了,不守約;還有的是能源服務公司提出了方案,也做了投資,卻拿不到節能分享的收益。
目前能源服務公司主要和產權單位合作。一位熱計量廠商人士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熱計量不同于EMC模式的其他領域,其他領域是技術節能、設備節能,而熱計量是一種行為節能。按照現行政策,節省的熱費需要返還給熱用戶,這樣沒法分享節能效益,還需要協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