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工業廢水產出量大、覆蓋面廣、種類繁多,處理難度大、成本高。“與此不相適應的是,我國污
水處理裝備尚處于世界三流水平,也就是基本可用,質量略差,故障率相對較高。”
據環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35%。與市政污水處理相比,工業廢水排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來比較嚴重的污染事件幾乎都與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有關。
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地表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濃度超過40mg/L即為劣類水。而所謂合格的、達標排放的工業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濃度遠遠超過這個標準。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表示,如果將企業達標排放的污水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來評價,它的確是劣V類。排放標準不與環境質量標準直接掛鉤,這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在我國目前的環境管理體系框架和制度安排中,標準只是一個方面,它必須與環境影響評價、企業排污許可證等環境管理制度配合使用,確保環境質量達標。對于目前排污總量遠超過環境容量的地區,企業應該通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通過實施污染物倍量削減替代,以新、改、擴項目淘汰老污染源,通過淘汰落后工藝,壓縮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從而實現排污總量的降低,最終回到環境允許的范圍內,實現環境質量的最終達標。
目前,我國環境標準體系基本形成,標準總數已超過1400項。自“十一五”以來,國家加大了標準制修訂力度,新發布修訂標準700余項。新發布的排放標準總體控制水平逐步接近發達國家標準,個別標準甚至嚴于發達國家排放標準。
業內人士分析,“對工業廢水進行深度處理,實現資源化回用,膜技術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目前超濾、微濾與反滲透、納濾等技術正在加速推廣。”此外,難降解工業廢水一般含有高附加值資源,比如重金屬,通過吸附、離子交換等方法,對特定污染物進行選擇性吸附,不僅能降低污染濃度,還可回收寶貴資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