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在北京大學出席“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論壇時作了題為“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的戰略思考”的報告。王金南說,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化是壓在中國頭上的三座環境大山。他表示,幾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從目前來看,中國都是世界第一。他認為中國在環保方面戰術存在問題,執行能力也很弱,此外,制度層面的問題也值得思考。
在習慣認知上,污染物的排放幾乎等同于工業廢棄物的排放。也就是說,我們用了幾十年的努力將中國建成為世界工廠,我們的許多工礦業產品都達到了穩居世界第一的水平。發展需要資源性投入,對資源的消耗必然帶來對環境的改變,當然,工業化水平的高低、認識及重視的程度決定了對于環境改變的方向是好的還是壞的。從王金南關于中國幾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量世界都是第一的表述,我們不難判斷目前我們對于環境的改變是破壞大于建設。
而在此前幾天,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淑蘭就已經指出,中國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能產量過剩;能源消耗超計劃增長、結構和利用不合理;機動車保有量增長過快,路油管問題突出;個別污染物減排,多數污染物持續增長;環境監管能力不足,違法排污屢禁不止……這些原因導致中國污染物排放已連綿成片,形成區域性復合污染,特別體現在全國大氣氧化性持續增強,中國成了PM2.5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很顯然,上述判斷符合我們的日常感受,以我們在幾年前還不常見的PM2.5為例,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霧霾幾乎籠罩了全國范圍內的重點城市,幾乎每天都可見霧霾襲城的內容占據了各地媒體的主要版面位置,其中京津地區的霧霾已經形成嚴重大氣污染。所以盡管專家否認我國進入霧霾高發期,但是對于很多城市居民來說,以出行戴口罩、家里安裝凈化裝置等多種方式抵御空氣質量變差,已經成為很現實的日常性行為。
在10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宣布,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為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煙、吃發霉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為一類。而根據2012年的數據,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每7-8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癥,專家稱90%以上癌癥成因是環境所致,所以今年的“全國腫瘤宣傳周”將主題確定為“保護環境,遠離癌癥”。
上述情況意味著,保護環境已經刻不容緩,而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將直面環境遭受破壞后的各種惡果。所以,必須下定決心推動環境治理,在宏觀方面加快環境立法,微觀方面加強環境執法力度,保護現有環境不再被破壞;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通過政策及資金扶持對環保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研究,加快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向高科技環保方向轉型;還有通過文化教育令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并融入人們的日常行為,要讓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每一個被霧霾籠罩的城市,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無可逃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