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還有10天時,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相繼給出各自的減排目標。最吸引眼球的是,美國宣布將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中國則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氣候變化已成當今全球最嚴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氣候變化合作迫在眉睫。而作為氣候變化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企業不僅要關注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政策變化、突發氣候事件、企業聲譽及法律風險,更要關注由此而帶來的創新機會,比如低碳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新產業的開發。
減排對人類社會提出的真正挑戰是,以同樣數量的碳排放,實現更多的產出。從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來看,新的減排目標肯定將增加經濟增長的成本,增加企業負擔。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在面臨碳減排巨大的國際壓力以及歐美等國正在醞釀推動碳稅等財政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企業經營戰略和日常管理活動,直接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大計。但從總體來看,中國企業對氣候變化問題還缺乏清晰、完整的認識,采取應對氣候變化具體行動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新的減排背景下,我國企業還有很大增長空間,這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轉型機遇。中國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單位碳排放的生產率,這就需要有新技術、新工藝、新生產方法、新運行機制,乃至新的制度安排。我們可以看到,從國家實施節能減排計劃以來,包括技術資金在內的大量資源已投入到減排領域,技術進步的速度由此顯著加快。比如近年來光伏發電的成本,由于技術進步而迅速降低。此外,減排也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形成全新的產業領域,并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比如電動汽車等等。
提高碳排放生產率的競爭,將改變已有的競爭優勢和資源配置格局,在碳排放總額受限且可交易的條件下,實際碳排放將更多地向碳排放生產率高的地區和企業傾斜。
據估計,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將高達1500億美元,超過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大交易,中國有望占據三成以上份額。我們已在制造業上嘗盡“跟隨者”的苦頭。在節能減排交易中,及早行動樹立“中國標準”, 盡快建立完善碳自愿減排市場平臺,推動碳自愿減排機制的形成,才可能打破我們的被動局面。
為此,我們需要在碳排放上轉變觀念??梢灶A見,碳排放生產率高的地區和企業,將贏得新的競爭優勢,占得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而在金融危機過后,全球掀起的低碳發展觀念,實是一場國家發展的競爭,這是創新的競爭。有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地區、一部分國家實際上會贏得新的競爭優勢。當然,在減排的初期,部分地區和企業可能會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但是只要技術進步發生作用,減排成本將逐步降低,也可能出現排放成本更低的情景。這就需要我們在政策和環境上給予創新機制上的扶持。
由此可見,中央政府推出新的減排計劃,實際上給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因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所引起的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在這場競爭中,中國有不少的有利條件,比如節能環保新能源發展的環境,近年來已具備了較好的基礎,比如電動汽車,中國有些技術已經相當不錯了,有些可以說是在全球范圍內是領先的,或者有領先的可能。我國的市場廣闊,潛力巨大,可以為諸多減排新技術提供商業化、市場化的前提條件。隨著近期低碳研究學院的設立以及中美之間新能源合作的確立,我國低碳產業帶動著我國經濟走向“低碳時代”的前景可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