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參加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將分批啟程前往丹麥,參加從12月7日至18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COP15)暨《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
中國代表團團長將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擔任,副團長是國家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40多名成員分別來自外交部、氣象局、環境部等相關部委。
哥本哈根,拯救人類的最后機會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被輿論稱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國際社會希望這次會議對2012到2020年的溫室氣體減排達成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以取代2012年第一減排承諾期到期《京都議定書》。因此,這次會議是繼1997年12月日本京都會議之后,全球關于氣候變化最重要的一次談判。
近幾十年,全球變暖日益明顯,受其影響,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在世界各國內引起大范圍的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從非洲的干旱,到中國從北及南的暴雪,雖然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這些極端個案和全球變暖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全球變暖將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更多不可預期的極端天氣,已是不爭的事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007年發表的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溫上升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可能性超過90%。
從《未來水世界》到《后天》,一些影視作品試圖向我們展示全球變暖可能導致的后果,但我們在擔憂未來的時候,或許應該更多地問,能為改變未來做什么?
IPCC評價說,“如果我們不立刻采取有效行動,那么氣候變化將更劇烈,更難以處理,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必須設想出能夠保證全社會積極參與并且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既可以刺激經濟,又能夠解決致命的環境問題,確保我們給下一代留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哥本哈根倒計時,各國紛紛表態
談判的路途依然荊棘叢生。哥本哈根大會不僅將影響人類居住的地球環境,而且將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在談判中,在達到遏制全球變暖目標的同時,如何為自己的國家爭取更多的經濟發展空間,將成為各方協商的焦點。
而全球經濟危機尚未全面復蘇的背景也將給這次大會帶來新的挑戰。
在11月初的巴塞羅那會議上,非洲國家集團為表達憤怒集體離場,一些國家首腦也對哥本哈根大會表達了悲觀情緒。
但就在幾天前,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分別宣布了自己的溫室氣體減排計劃,中國到2020年比2005年減排40%-45%,美國到2020年比2005年減排17%。雖然美國的減排計劃距離國際社會的期望值還有差距,但這些似乎又給哥本哈根大會帶來了新的曙光。
丹麥氣候能源部在發給本報記者的郵件中,提到哥本哈根大會主席、氣候能源部部長康妮·赫澤高對中美兩國表態的積極評價。她說,現在很清楚,哥本哈根倒計時在發揮作用了,各國政府相繼在會議舉辦前表態。上周,我們看到了巴西、韓國和俄國的相應,這周又看到了美國和中國的跟進。她稱贊這是一個好消息,雖然中美兩國提出的目標還有一些細節待商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