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事關全局的大事。加快發展環保產業不僅能為建設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而且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平穩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江蘇是能源消費大省,也是環保產業較發達的省份之一,在新形勢下,應充分利用市場和政策優勢,抓住機遇,實現從環保產業大省到環保產業強省的跨越式發展。
一、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1.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江蘇環保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而蓬勃興起,擁有非常好的產業基礎,在規模上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已成為支撐江蘇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江蘇省環保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十五”以來,江蘇省環保產業銷售收入年遞增率達46%,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比全國環保產業平均增長速度高出近18個百分點。2007年,江蘇省實現環保產業年收入5331944.0萬元,環保產品年銷售產值3264634.0萬元,均居全國首位,分別占全國總水平的22.86%和18.40%,將環保產業發達的遼寧、浙江等地拉開較大差距(表1)。2008年,江蘇環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約占全國總量的20%,環保產品中以水處理設備制造具有較強優勢,年銷售收入112億元,占全國總量的1/3。2009年1月至9月,環保產業在金融危機中依然逆勢上揚,產值實現20%的增長率。
表1 江蘇及相關省份環保產業規模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環境年鑒)
2. 區域集聚程度逐步提高
蘇南地區在環保產業方面已形成地區優勢,如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蘇州國家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等一批園區已初具規模。2008年蘇州、無錫、南京三市環保產業收入占全省的7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10多個百分點。無錫市環保裝備產品占全省的61%;宜興已形成以高塍鎮和環保科技工業園為主體的環保企業集群,擁有環保裝備制造企業900余家,2008年環保產業總收入超過250億元,同時建成各級各類環保企業研發機構80多家,環保產業服務體系正向多層次、專業化、綜合性發展。南京節能環保服務業優勢明顯,占全省50%。在蘇北,鹽城環保產業園建設啟動迅速,建湖、阜寧已分別形成高效電光源、環保濾料產業集群。
3. 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增強
在江蘇環保產業總量增加與規模擴大的同時,眾多企業還通過自主開發和技術引進,提高了產業的科技含量,逐步實現了產品和治理技術的升級換代。全省具有技術開發能力的企業達到總數的54%,相當多的企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全行業擁有環保技術專利300多項,獲得市級以上獎項的產品占總數的6.6%。在環保技術創新方面,有機毒物治理、煙氣脫硫脫硝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環保創新能力有所增強。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與核心產品。如宜興環保科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研制的高污染工業集中園區廢水處理技術共申請發明專利11項和美國發明專利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國際發明專利 4 項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2 項。此項技術已示范應用6家企業,處理污水累計能力達到12.5萬噸/日,出水全部達到規定的標準,環境效益、社會效益顯著,有效地解決了多年困擾生產型產業快速集聚發展過程中污水達標減排的技術難題。
4. 科研成果產業化速度加快
江蘇11所國家“985”和“211”高校中,有10所設立環保院系,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土壤所均設有環保相關專業,擁有環保部南京環科所、國電環院、省環科院等科研究院所,建成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技術中心,科研能力很強。為了使眾多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江蘇省通過采取多種方法,如舉辦環保科技成果展示暨產學研對接洽談會、籌建“江蘇省環保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院校成果與企業需求的溝通、對接提供平臺,深化了產學研合作,促進了產業組織創新,加快了科研成果產業化速度。江蘇蘇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依靠電力設計部門的技術優勢,專業從事火力電站的大型機組脫硫脫硝,形成自有知識產權的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4項,申請并受理國家發明專利27項,實現關鍵技術升級,成功研制出多種脫硫脫硝核心設備并應用于實際工程,沖破國外技術限制,促進國內相關制造業發展。公司成立5年來,已經完成國內15家大型電廠的煙氣濕法脫硫脫硝治理工程,年產值4.47億元。
二、環保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規模偏小,大型龍頭企業不多
盡管江蘇環保企業數量眾多,環保產業在全國所占比重較大,但缺少集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設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大型龍頭企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不強,依然以中小企業為主,屬于小規模生產經營,產品檔次低,利潤薄,發展后勁不足。2007年江蘇環保產品年銷售產值為326.4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工業銷售產值的0.52%。江蘇年收入1億元~2億元的環保企業僅占6.4%,兩億元以上的企業僅占3.9%。在具有“環保產業之鄉”的宜興,2008年固定資產超過5000萬元的還不到30家,超過2000萬元的還不到50家,而固定資產小于50萬元的占到環保企業總數的60%以上。企業規模小、市場集中度低成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 技術落后,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江蘇節能環保產業中小企業比重過大,多數企業研發力量薄弱,仍以模仿和代理國外技術或設備為技術戰略,常規技術占主導地位,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發展緩慢,技術開發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現有的技術開發力量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產學研結合不緊密,既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層次,又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其結果導致環保產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質量、運行成本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有些企業生產的產品處理效果不能穩定達到國家的環境標準,甚至面臨淘汰的境遇。
3. 投入不足,投融資渠道單一
環保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據測算,要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環境狀況又不迅速惡化,環保投資應占GDP的1.5%~2.0%; 要使環境狀況逐漸好轉,這一比例應在2.5%以上。而江蘇環保投入占GDP的比例還未達到2.5%的標準,投資比例偏低。投入不足造成許多企業因缺乏資金而無法壯大規模,也沒有錢投入到科研開發中去,投融資渠道單一,在很難享受政府財政投資的同時,小企業因為固定資產少,很難在商業銀行貸到款,不得不借助于利息高的民間資金,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資金短缺問題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4. 市場發育不完善,服務產業發展滯后
江蘇環保產業尚處于初級階段,產業標準體系不健全、技術服務市場不規范、產品質量缺乏有效監督,還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不正當競爭、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在一些地區依然存在。一些地方不恰當地設置過高的市場準入門檻,甚至采取非市場手段干預市場交易活動。市場不規范進一步影響到環保服務產業的發展,環境工程設計與施工、污染治理設施運營服務的力量不足,社會化程度不高;環保咨詢與監測服務機構業務單一,缺乏競爭力;環境監理、環境審計、環境法律咨詢、環境貿易與金融服務等業務領域還存在許多空白。
三、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國家對節能環保的重視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日臻完善的外部環境。環保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未來5年,中國環保產業投資需求可達4500億元。
在環保產業巨大的市場前景吸引下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江蘇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環保產業發展,將環保產業列為江蘇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省政府除了發布實施電子信息等11個重點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綱要外,還專門增加了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環保三大產業振興計劃,研究制訂振興環保產業的具體措施。
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在新形勢下,江蘇環保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在響應中央政府拉動內需、培育新增長點的號召下,不少周邊省市都將環保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加以培育,江蘇面臨著來自遼寧、浙江、廣東、山東等地的強有力競爭,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巨大的環保產業市場更是各國爭奪的對象,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促進江蘇環保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明確發展重點,加強政策保障。
四、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
1. 推動技術創新,加快成果轉化速度
環保產業對技術有極強的依賴性。技術創新是環保產業發展的生命線,極大地影響著環保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及市場競爭力。要面向市場,做好市場調研和產品的可行性分析,通過企業自主開發和產學研聯合開發的方式,在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有重點地突破環保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領域。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對已掌握的許多優良實用又具推廣價值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技術,可通過組建環保技術開發實體和環保產業信息咨詢系統,包括建立環保產業數據庫和開發咨詢服務等業務,提供靈活多變的技術服務,加速科研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
2.培育優勢龍頭企業,引導中小企業配套發展
以環保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基地化為目標,篩選出一批產業特色突出、產品鏈條較長、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在項目管理、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加大環保企業整合力度,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形成一批上規模、上檔次,具有特色產品、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的環保高技術型龍頭企業。同時,引導中小企業按照區域經濟的特點,與龍頭企業加強協作配套或組建經濟聯合體,共同創品牌、拓市場,從而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配套發展的格局,不斷拓寬環保產業領域,提高環保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3. 積極發展服務產業,豐富產業體系
環保服務業是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以環境監測、資金融通、工程建設、設施運營和科技咨詢、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環保服務業,大力開拓服務市場,擴大服務產業規模,提高服務產業比重,組織更多的社會中介機構為環境管理和節能減排服務,同時加強業務指導和資質管理,努力形成門類更全、結構更合理、更富活力的江蘇環保產業體系,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環保產業政策、市場、技術、信息咨詢等服務,滿足環保產業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
4.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智力支撐
發展環保產業不僅依賴于先進的裝備和技術,更重要的是依靠高智力人才。江蘇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實力強的優勢,建立產學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機制,形成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出一大批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環保人才。同時完善企業員工培訓制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管理和技術水平。還要以開闊的眼界和胸襟,以配套政策和資金積極吸引國內外環保領域的知名專家或科技領軍人才,從事科研、教學或創辦環保企業,為創新注入新活力。總之,要將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多渠道開發人力資源,拓寬人才選擇面,強化競爭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五、環保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1. 制定產業規劃,加強產業引導
產業發展離不開規劃的指導,當前全省的環保產業規劃正在制定當中,各地市政府也要制定相應的規劃。在制定環保產業的發展規劃時,要立足地方情況,面向國際市場,確立環保產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把環保產業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加以培育,分步驟多梯次推進規劃的實施。同時根據產業特點,統籌規劃,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環保基地,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在制定規劃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不同部門的管理職能,理順管理體制,避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形成環保部門、綜合部門和有關行業部門協調配合、各司其職、共同推進環保業發展的管理新格局。
2. 完善政策體系,健全激勵機制
環保產業與一般產業相比具有社會公益性特點,更加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江蘇一方面要認真落實國家支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對技術研發、設備購置和裝備制造以及列入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中的鼓勵類項目給予稅收優惠,另一方面要結合該省實際,細化環保產業鼓勵類發展項目的產業政策、投融資政策、稅收政策、人才政策、獎勵政策和有關的優惠政策(用地、水、電等),為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形成鼓勵產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從而調動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引導資金向環保產業流入,提高產業規模水平和服務能力,支持相關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3.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政府的環境投入是政府環境意識水平的一個標志,對處于發展初期的環保產業來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江蘇在積極爭取國家對環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的同時,各級政府還要根據自身財政情況增設環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實施一批重大環保產業示范項目。政府的投入畢竟有限,隨著環保產業的逐步發展,政府投入的比例將逐步下降,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成為解決環保產業資金問題的根本出路,包括:設立創業投資機構和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信用擔保機構對環保企業提供貸款擔保,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投資,積極引進外商投資,鼓勵有技術優勢、市場前景好、企業運作良好的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或企業進行股份改制發行企業債券或上市發行股票,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或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等。
4. 加強環保立法執法,規范市場運作
縱觀世界各國環保歷程可以看到,環境保護法規健全、環境標準與環境執法越嚴格的國家,環保產業就越發達,也就越有在國際市場占優勢的環保技術,占有更多的市場。由于目前我國環保法律法規還存在很多缺失的地方,江蘇除了嚴格執行現有國家頒布的環境保護法規,還應制定嚴格的地方環保標準和產業發展標準,一則可以提高環保產業競爭力,培育和保護環保市場;二則可以依法來規范市場準入,確保產品質量,加強市場監管。認真組織開展系列專項執法行動,依法通過行政手段來淘汰不法企業,杜絕不規范的市場行為,杜絕利用地方保護手段分割市場的行為,保護企業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可以實現政府與市場的有機結合,促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環保產業市場盡快形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沈宏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