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年來一直推行“海洋立國”戰略。2012年5月25日,日本內閣官房綜合海洋政策本部決定,通過完善大規模的綜合實證性試驗海域,穩步實現日本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實用化、商業化。目前,海洋能源已成為日本新一屆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時的重要考量。
嘗試多種海洋能利用方式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大地震后,日本的能源方針變為“縮減核能利用,尋找替代能源”。根據日本環境省估算,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如果都被充分開發,日本能夠獲得大地震前10家電力公司發電總量5倍的電能。
日本學者認為,風能將占全體可再生能源的90%。這其中,海上風電前景最為可觀。海風發電有海底固定的“著地式”和海上漂浮的“浮體式”兩種發電設備。
在擁有深海海域較多的日本,“浮體式”海上發電設備大發展的可能性很大。目前,日本環境省在長崎縣五島海域正在建設“浮體式”海上風能發電項目。目前2兆瓦級“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實證試驗已經開展,這是全球第三個“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實證試驗。
日本新能源與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則著手于海洋能源技術研究開發,目前正在展開關于波浪能、潮汐能發電的試驗和潮汐能、溫差能發電的可行性研究。三井造船株式會社的波浪能發電浮標可在臺風來襲時沉入水下,躲過大波浪。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設計的振動水柱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設置在防波堤上。該堤壩工程墻體向外突出,可提高波浪能吸收效率。神戶大學研制出陀螺儀式波浪能發電設備,其動力輸出裝置利用了日本原創的陀螺儀技術。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研制出了可裝卸式海底潮汐能發電裝置。
此外,今年6月,沖繩縣嘗試了新的海上能源開發方式——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一些研究者指出,如果能把表層溫海水和深層冷海水的溫度差充分利用,就能夠達到發電的目的。現在日本憑借熱交換鈦金屬板技術,使這種構想成為現實,將來沖繩島所用全部的電能將計劃由此提供。
能源發展存在三大問題
日本的可再生能源雖然有很大的潛力,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是成本問題。海上風力發電目前成本是陸地風力發電的2倍左右。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木下健指出:首先,日本的輸電系統目前還不能適應將不穩定的清潔能源所發電力并入電網,要進行改造則須投入巨資;其次,海洋能源發電裝置設計、建設和維護投入非常巨大;第三,與利益相關方就相關海域的利用達成協議也需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
第二是環境問題。福島核泄漏事件給日本敲響了警鐘:雖然技術在不斷發展,但是自然環境存在復雜性和不可預料性。因此,環境友好型的技術和設備將是日本能源利用今后的發展方向。
第三是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調整問題。木下健表示,以漁業為生的漁民和設有航線的輪船公司等各方的利害關系錯綜復雜,發展海洋能源將對這種利益關系影響巨大。目前,日本水產行會法禁止漁業行會從事電力事業,但木下健呼吁,如果漁業行會也能參與電力事業生產可再生能源,將之用于魚苗生產、陸上養殖、遠海養殖、電動漁船等,促進能源的“地產地消”,這將有助于振興日本地方經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