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主要目標是“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這一文件被國內四大證券報一致作為第二天的頭版頭條,也占據了中央大報頭版的重要位置。此后,各大證券報又對“4.5萬億”的市場影響作了更多解讀。
與《“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相比,產值目標雖然一致,但將這一產業定位從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到支柱產業,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飛躍”,“意味著這個產業將更多起到先導作用,必須有更多產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業內也提醒政策驅動型產業“重在落實”與“謹防出現總量過?!?。
相關細分行業將獲得較大利好
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三大類技術裝備生產應用和節能環保產業是《意見》明確的四大重點領域,與之相應,發展目標相對清晰的建筑節能、污水處理、節能照明、垃圾發電、新能源汽車等細分行業得到輿論詳細解讀。同時,分析稱“土壤修復被提升到一定高度”。
比如在綠色建筑方面,《意見》規定,“到2015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0億平方米以上,城鎮新建建筑中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比例超過20%?!庇醒芯繖C構又結合日前住建部發布的《建筑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內容,計算出“建筑節能年均市場規模逾5000億元”。
有業內人士還從需求方面分析稱,水、固廢處理、土壤修復、垃圾處理以及危廢處理都孕育著巨大的市場。特別是鄉鎮一級污水及垃圾處理以及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運營都有較大潛力。
其中,就垃圾發電問題,媒體評論稱,“目前全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全國城市垃圾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在此背景之下,通過垃圾發電破解‘垃圾圍城’之困被寄予厚望?!?/p>
“政策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也是輿論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意見》明確,“政府普通公務用車要優先采購1.8升(含)以下燃油經濟性達到要求的小排量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擇優選用純電動汽車?!毕嚓P分析認為,政府加強純電動汽車的采購量意義重大,不僅能夠有效推廣綠色出行的概念,還能有效帶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媒體報道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比上年同期有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銷售達到5889輛,比上年同期增長42.7%,其中純電動汽車為5114輛,插電式混合動力達到775輛。
電力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火電廠機組脫硫脫硝改造、除塵是此次輿論中直接涉及行業的主要內容。有報道測算,“電廠脫硝接下來仍存在1.5億千瓦火電機組的設備需求空間,相對應的能夠拉動脫硝催化劑的市場需求規模至少可達300億元以上。此外,‘十二五’期間電廠除塵對于高性能高溫濾料的市場需求量約達4000萬立方米,僅到2013年底這一市場規??蛇_將近100億元?!?/p>
這對脫硝催化劑制備等行業來說是機遇,但對電力行業卻是壓力。不過火電行業早已部署上述工作,并按照較嚴格的行業標準進行,而且《意見》再次明確“嚴格落實燃煤電廠脫硫、脫硝電價政策”。因此,《意見》帶來的環保壓力并沒有新增太多,只是在未來幾年會繼續存在。
長遠來看,火電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四成,國家穩步推進碳交易市場,減碳意圖明顯,行業面臨的更大壓力主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兑庖姟分赋觯懊闇饰磥砑夹g發展制高點,提前部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裝備”、“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等,對于行業而言,未來的挑戰是明顯的。
可能的機遇則在于非電領域節能環保的市場空間。有觀點認為,由于國內電廠除塵業務起步較早,如今已經取得良好效果。而且,就目前國內PM2.5的構成來看,減少電廠粉塵對于治理PM2.5的效果十分有限。近期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側重點已經開始從火電轉移到鋼鐵、冶金等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非電業務的大氣污染治理將成為環保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而且,國網、華電、中廣核、神華等集團公司已建立節能服務公司,已基于集團內部市場逐步向外擴張。行業企業在《意見》中提及的“余熱余壓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而且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面更是走在社會前沿,從這個角度看,機遇也值得期待。
部分輿論更關心“落實”
據測算,到2015年,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汪濤處長也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累計產值超過7萬億元,增加值約2萬億元,接近全社會環保投入?!笆濉逼陂g,節能環保產業累計產值預計超過10萬億元,增加值將超過環保投入。
但一位資深環保人士表示,此《意見》的出臺對整個產業來說的確是極大利好,但許多內容對他們來說已經并不新鮮。之前已有《“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等文件出臺,內容與此《意見》有較多重合之處,業界更關心的是好的政策如何落實以實現真正的市場化。
分析指出,發展環保產業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具有刺激企業積極性的市場機制,手段包括提供財稅補貼、政府弱化干預、建立公平競爭的平臺等等,以及引導意識——將污染治理從過去的工業企業單純購買治理設備,轉化為購買整套的環境服務。完善監管機制始終是環保行業長期發展的根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